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鹰山组层序地层及储集体地质特征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29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1-25页 |
| ·碳酸盐岩地质理论研究 | 第11-22页 |
| ·研究区勘探与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 ·主要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完成的工作量及成果 | 第27-2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9页 |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9-30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30-33页 |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0-31页 |
| ·研究区构造格局 | 第31-33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33-39页 |
| ·区域沉积演化 | 第33-34页 |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34-39页 |
| 第3章 层序地层分析 | 第39-53页 |
| ·层序地层学分析原理 | 第39-40页 |
| ·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 第40-43页 |
| ·钻井识别方法 | 第40-42页 |
| ·地震识别方法 | 第42-43页 |
| ·层序划分及层序特征 | 第43-51页 |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43-45页 |
| ·层序界面特征 | 第45-48页 |
| ·层序地层特征 | 第48-51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51-53页 |
| 第4章 沉积特征研究 | 第53-62页 |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53-57页 |
| ·地震相特征 | 第57-59页 |
| ·地震相主要类型 | 第57-58页 |
| ·沉积相的地震响应 | 第58-59页 |
| ·层序沉积相特征 | 第59-62页 |
| ·沉积相剖面特征 | 第59-60页 |
| ·沉积相平面特征 | 第60-62页 |
| 第5章 储集体发育特征及成岩作用 | 第62-86页 |
| ·储集体岩石学特征 | 第62-71页 |
| ·概述 | 第62页 |
| ·灰岩类 | 第62-66页 |
| ·白云岩类 | 第66-70页 |
| ·过渡岩类 | 第70-71页 |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71-78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71-75页 |
| ·储集空间组合 | 第75-78页 |
| ·储集体物性特征 | 第78页 |
| ·成岩作用研究 | 第78-83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78-82页 |
| ·成岩演化序列 | 第82-83页 |
| ·层序格架中的成岩-孔隙演化 | 第83-86页 |
| 第6章 储集体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 第86-108页 |
| ·碳酸盐岩储集体成因特征 | 第86页 |
| ·岩溶型储集体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 第86-100页 |
| ·岩溶型储集体形成机理 | 第86-95页 |
| ·岩溶型储集体主控因素 | 第95-100页 |
| ·白云岩储集体形成机理及主控因素 | 第100-108页 |
| ·白云岩储集体形成机理 | 第100-104页 |
| ·白云岩储集体主控因素 | 第104-108页 |
| 第7章 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 第108-111页 |
| ·鹰山组石油地质条件评述 | 第108-109页 |
| ·鹰山组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109-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