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主体概念的界定 | 第8-11页 |
(一) 主体是一种精神实体 | 第8页 |
(二) 主体是持有特种精神的人 | 第8-9页 |
(三) 作为主体的人所特有的精神特质 | 第9-11页 |
二、文学的主体性 | 第11-28页 |
(一) 文学创作主体性 | 第11-16页 |
1、创作主体性的蒙昧阶段 | 第11-12页 |
2、创作主体性的发展与张扬阶段 | 第12-13页 |
3、创作主体性的抑制阶段 | 第13-14页 |
4、创作主体性的彻底消解 | 第14-16页 |
(二) 文学作品主体性 | 第16-24页 |
1、人是文学作品的主体 | 第16页 |
2、文学作品主体与文学创作及欣赏主体的异同 | 第16-17页 |
(1) 各自所对应的客体不同 | 第17页 |
(2) 各自主体性的表现不同 | 第17页 |
3、文学作品主体性的发展历程 | 第17-24页 |
(1) 从外在行动方面挖掘作品人物主体性 | 第18-19页 |
(2) 从思想、情感及潜意识等内在层面挖掘作品人物主体性 | 第19-21页 |
(3) 作品人物主体性的迷失与惶惑 | 第21-23页 |
(4) 在和谐的关系中探索作品人物主体性 | 第23-24页 |
(三) 文学接受主体性 | 第24-28页 |
1、接受主体占据文学活动的主导地位 | 第24页 |
2、文学接受主体性充分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3、读者作为主体的实践——主体间性的产生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后记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