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绪论 | 第5-11页 |
学术史评述和小结 | 第6-8页 |
本文论旨 | 第8-9页 |
课题价值与理论方法 | 第9页 |
论文的结构层次和各章节的安排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严谟的写作背景 | 第11-14页 |
第一节 “中国礼仪之争”的外部影响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清初学术氛围的影响 | 第12-14页 |
第二章 严谟其人其文之考释 | 第14-21页 |
第一节 严谟其人:具有双重身份的儒士教徒 | 第14-17页 |
第二节 严谟其文:为中国礼仪而辩的十篇文章 | 第17-21页 |
第三章 严谟对三个焦点问题的看法 | 第21-28页 |
第一节 祭天地:报答自然养育之恩 | 第21-22页 |
第二节 祭孔:先师并非神圣之人 | 第22-23页 |
第三节 祭祖:并非求福只为止思念 | 第23-28页 |
第四章 从两个典型文本中看严谟的两难尴尬处境 | 第28-37页 |
第一节 《李师条问》:站在儒生优越角度的引经据典 | 第28-32页 |
第二节 《草稿》:现实生活中被遗弃的耶稣会信徒 | 第32-3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37-40页 |
附录-1715年《禁约》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43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