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20页 |
·问题提出 | 第8-10页 |
·研究项目的来源 | 第10页 |
·研究难点及技术思路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预期目标 | 第12页 |
·关键技术 | 第12-13页 |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3页 |
·技术思路 | 第13-14页 |
·进度安排 | 第14-15页 |
·塔里木台盆区成藏理论应用新进展 | 第15-17页 |
·叠合盆地成藏理论 | 第15页 |
·隐蔽油气藏成因机理 | 第15-16页 |
·后油藏理论 | 第16-17页 |
·取得的主要新认识 | 第17-20页 |
2 石油地质概况 | 第20-38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1页 |
·勘探开发简况 | 第21页 |
·地层 | 第21-23页 |
·石炭系地层 | 第22-23页 |
·志留系沥青砂 | 第23页 |
·局部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24-25页 |
·储层成岩作用 | 第25-26页 |
·东河砂岩厚度横向分布特征 | 第26-27页 |
·油藏流体性质 | 第27-29页 |
·油藏高压物性 | 第27-28页 |
·油气水常规物性 | 第28页 |
·油藏的温度与压力 | 第28-29页 |
·油藏类型 | 第29-33页 |
·油水界面的确定 | 第29-30页 |
·顶底板条件与储盖组合特征 | 第30-31页 |
·油藏类型确定 | 第31-33页 |
·哈得逊油田基本特征 | 第33-38页 |
·哈得逊构造地层含油性简介 | 第33页 |
·哈得油田石炭系东河砂岩和中泥岩段油藏基本特征 | 第33-34页 |
·储量规模产生质的飞跃 | 第34-35页 |
·哈得逊局部构造高点和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油性有一定的影响 | 第35-36页 |
·区域古隆起发育史 | 第36-38页 |
3 哈得逊油田地球化学特征 | 第38-76页 |
·哈得逊油田烃类物理特征 | 第38-48页 |
·原油物性特征 | 第38-43页 |
·原油族组成特征 | 第43页 |
·原油伴生气性质 | 第43-48页 |
·原油轻烃馏分组成 | 第48-51页 |
·哈得逊油田全油和饱和烃色谱分析 | 第51-63页 |
·全油和饱和烃特征 | 第51-61页 |
·气相色谱反映出的地质意义 | 第61-63页 |
·甾萜生物标志化合物 | 第63-67页 |
·哈得逊原油各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浓度 | 第63-64页 |
·甾萜生物标志物特征 | 第64-67页 |
·哈得逊原油芳烃化合物特征 | 第67-68页 |
·原油及族组成碳位素特征 | 第68-70页 |
·哈得逊油田原油成熟度 | 第70-75页 |
·原油轻烃成熟度参数 | 第70-71页 |
·甾烷成熟度参数 | 第71页 |
·萜烷成熟度参数 | 第71-72页 |
·芳烃成熟度参数 | 第72-73页 |
·金刚烷参数 | 第73-75页 |
·哈得逊油田原油降解程度分析 | 第75-76页 |
4 储集层地球化学特征 | 第76-89页 |
·储集层沥青薄片观察 | 第76页 |
·储层沥青地球化学性质 | 第76-85页 |
·储层沥青丰度 | 第76-77页 |
·储层沥青碳同位素分析 | 第77-81页 |
·储层沥青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 第81页 |
·储层沥青常规生物标志化合物运移示踪分析 | 第81-85页 |
·原油和储层沥青成熟度与降解度比较 | 第85-86页 |
·问题讨论:塔里木台盆区25-降藿烷相对浓度及其地质意义 | 第86-89页 |
5 哈得逊油田混源以及主力油源分析 | 第89-108页 |
·生物标志化合物应用的局限性 | 第89-91页 |
·一种能指示沉积环境的化合物—芳基类异戊二烯烃发现的意义 | 第91-98页 |
·强还原环境下形成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 第91-92页 |
·典型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剖面的地化特征 | 第92-96页 |
·强还原环境的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富含芳基类异戊二烯烃 | 第96-98页 |
·塔里木台盆区两次油气聚集和以寒武系烃源岩为主的特征分析 | 第98-104页 |
·原油轻烃量少与中上奥陶统生油特点不相符合 | 第98-99页 |
·台盆区天然气性质揭示了寒武系烃源岩是主要的供给者 | 第99-100页 |
·全油色谱指纹图具有两期油的注入特征 | 第100页 |
·原油和储层沥青生标具有明显的两期油来源特点 | 第100-101页 |
·代表沉积环境的芳构化类异戊二烯烃指示出油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 | 第101页 |
·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曲线发生反转 | 第101-102页 |
·有效运移通道的活动规律支持寒武系源岩 | 第102-104页 |
·哈德逊油田不同油藏原油主体上是来源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 | 第104-108页 |
6 哈得逊油田原油充注过程的示踪研究 | 第108-130页 |
·哈得逊油藏的复杂性 | 第108-109页 |
·油田现今运移趋势格局 | 第109-113页 |
·古地貌对东河砂岩地层—构造圈闭的影响 | 第110-111页 |
·构造运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哈得逊油田压力和含油饱和度格局 | 第113页 |
·古断裂对成藏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在印支期之前长期继承性古隆起拥有丰富的油源断层 | 第114-117页 |
·火成岩岩脉或断层 | 第117-118页 |
·原油物性—溶解气参数示踪原油充注过程的研究 | 第118-119页 |
·中性含氮化合物运移指示 | 第119-122页 |
·问题讨论:哈得逊油田石炭系油藏复杂油水界面控制因素分析 | 第122-13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2页 |
·油水界面研究历程 | 第122-123页 |
·现今油水界面特点 | 第123-130页 |
7 哈得逊油田原油成藏期分析 | 第130-154页 |
·古油藏调整依据 | 第130-141页 |
·油水共存的关系 | 第130-132页 |
·识别古油柱 | 第132-135页 |
·乡3和哈得173井石炭系沥青砂的地化意义 | 第135-141页 |
·哈得油田油气和储层地化性质说明具有两期油的注入的特征 | 第141-145页 |
·寒武系烃源岩是哈得油田原油的主力源岩层 | 第141-144页 |
·哈得逊古油藏主要油聚集期为晚海西 | 第144-145页 |
·利用包裹体特征研究成藏期 | 第145-150页 |
·包裹体特征 | 第145-148页 |
·成岩过程与包裹体的关系 | 第148-149页 |
·包裹体烃类成份特征 | 第149-150页 |
·储层自生伊利石年龄 | 第150-151页 |
·成藏过程 | 第151-154页 |
8 哈得逊油田成藏模式建立 | 第154-168页 |
·圈闭形成时间 | 第154页 |
·油藏模式建立 | 第154-157页 |
·哈得逊油田成藏的主控因素 | 第157-159页 |
·在晚西期长期继承性古隆起拥有丰富的油源断层 | 第157-158页 |
·两套砂体具有大型不规则席状和带状分布特点 | 第158-159页 |
·多种因素造成油气运移趋势复杂化 | 第159页 |
·哈得逊构造带具备了形成大型黑油油田的成藏地质条件 | 第159页 |
·哈得逊地区石炭系后油藏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 第159-160页 |
·哈得逊地区油气分布规律 | 第160-165页 |
·勘探建议 | 第165-168页 |
9 结论与创新 | 第168-174页 |
·结论 | 第168-171页 |
·创新 | 第171页 |
·叠合盆地中后油藏理论对动态油藏的指导意义 | 第171-174页 |
图版照片说明 | 第174-17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7-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待)发表的论文 | 第181-183页 |
致谢 | 第183-184页 |
后记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