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各国对外贸易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模式取向

引言第1-8页
第一章 产业内贸易概述第8-15页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第8-9页
 二、产业内贸易的评价指标第9页
 三、产业内贸易的分类第9-12页
  (一) 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第9-10页
  (二)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两类产业内贸易的关系第10-12页
 四、当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特点第12-15页
第二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第15-19页
 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15-16页
 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第16-17页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第17-19页
第三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9-32页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整体框架第19-26页
  (一) 产品角度——产品异质性第19-21页
  (二) 消费者角度——需求偏好相似第21-22页
  (三) 生产者角度——规模经济第22-24页
  (四) 三根支柱构架的整体理论第24-26页
 二、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来源第26-32页
  (一) 消费效应第26-29页
  (二) 生产效应第29-30页
  (三) 技术进步效应第30-31页
  (四) 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第31-32页
第四章 中国以产业内贸易模式为新取向的必要性第32-49页
 一、当前我国外贸结构的特点第32-35页
  (一) 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第32-33页
  (二) 我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第33-34页
  (三) 外商投资方向发生了转移第34-35页
 二、中国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模式遇到的挑战第35-40页
  (一) 中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削弱第36-37页
  (二) 大国效应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第37-38页
  (三)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第38-39页
  (四) 现有的比较优势难以作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依托第39-40页
 三、中国对外贸易模式新取向——产业内贸易第40-41页
 四、中国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的实证分析第41-49页
  (一) 我国各类产品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1-43页
  (二) 我国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第43-45页
  (三) 对我国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扩展说明第45-48页
  (四) 结论第48-49页
第五章 关于我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对策建议第49-58页
 一、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第49-50页
 二、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第50-51页
 三、统一国内市场,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培育国内规模经济第51-52页
 四、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促进贸易结构升级第52-53页
 五、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第53-54页
 六、树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第54-56页
 七、创造产业集聚效应,发挥政府作用第56-58页
结束语第58-59页
注释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3页
中文摘要第63-67页
英文摘要第67-72页
致谢第72-73页
导师及作者简介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
下一篇:路基压实度动测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