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6-12页 |
| 1.1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6-7页 |
| 1.2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7-11页 |
| 1.2.1 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研究新任务 | 第7-8页 |
| 1.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 1.3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 1.3.1 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 第11页 |
| 1.3.2 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 第11-12页 |
| 1.3.3 有利于完善和发展学科学习理论 | 第12页 |
| 2 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探查 | 第12-25页 |
| 2.1 化学模糊观念的探查 | 第12-18页 |
| 2.1.1 探查目 | 第12页 |
| 2.1.2 探查方法 | 第12-13页 |
| 2.1.3 探查结果 | 第13-18页 |
| 2.2 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特点 | 第18-21页 |
| 2.2.1 存在的隐蔽性 | 第18-19页 |
| 2.2.2 认识的差异性 | 第19-20页 |
| 2.2.3 转化的层次性 | 第20-21页 |
| 2.3 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类型 | 第21-25页 |
| 2.3.1 思维定势型模糊观念 | 第21-22页 |
| 2.3.2 机械接受型模糊观念 | 第22-23页 |
| 2.3.3 分别提取型模糊观念 | 第23-25页 |
| 3 初中生化学模糊观念的成因分析 | 第25-37页 |
| 3.1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 3.2 研究结果 | 第27-37页 |
| 3.2.1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不当、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与化学模糊观念 | 第28-30页 |
| 3.2.1.1 先行组织者的运用不当与模糊观念 | 第28-29页 |
| 3.2.1.2 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与模糊观念 | 第29-30页 |
| 3.2.2 初三学生信息加工的特点与模糊观念 | 第30-32页 |
| 3.2.3 认知结构中的相异构想与模糊观念 | 第32-33页 |
| 3.2.4 提取过程中概念外表的相似性和提取方式与模糊观念 | 第33-36页 |
| 3.2.4.1 概念外表的相似性与模糊观念 | 第34页 |
| 3.2.4.2 提取方式与模糊观念 | 第34-36页 |
| 3.2.5 元认知监控水平与模糊观念 | 第36-37页 |
| 4 转变模糊观念的对策研究 | 第37-40页 |
| 4.1 诊断前概念,促进相异构想的转变 | 第37-38页 |
| 4.2 采用概念图技术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 第38-39页 |
| 4.3 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 第39-40页 |
| 4.4 促进学生的主动调控 | 第40页 |
| 5 结束语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附录 | 第45-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编书籍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