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导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虚拟组织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虚拟组织问题研究 | 第14-16页 |
1.2.3 虚拟研发组织的应用概况 | 第16页 |
1.2.4 小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框架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虚拟研发组织的产生 | 第19-35页 |
2.1 虚拟研发组织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 研发组织的历史演变 | 第20-21页 |
2.2.1 研发组织的定义 | 第20页 |
2.2.2 工业企业研发组织的历史发展 | 第20-21页 |
2.3 五代研发模式的演进 | 第21-28页 |
2.3.1 第一代直觉研发模式 | 第22-23页 |
2.3.2 第二代系统研发模式 | 第23-24页 |
2.3.3 第三代战略研发模式 | 第24-25页 |
2.3.4 第四代综合研发模式 | 第25页 |
2.3.5 初露端倪的第五代网络研发模式 | 第25-28页 |
2.4 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 第28-35页 |
2.4.1 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理论基础——网络组织的兴起 | 第28-30页 |
2.4.2 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现实基础——虚拟组织的成功运作 | 第30-32页 |
2.4.3 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直接推动力——研发国际化的发展 | 第32-33页 |
2.4.4 虚拟研发组织应运而生 | 第33-35页 |
3 虚拟研发组织的组织形式及其产生动因分析 | 第35-45页 |
3.1 虚拟研发组织的优越性 | 第35-36页 |
3.2 虚拟研发组织的组织形式 | 第36-38页 |
3.3 “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及其产生的动因分析 | 第38-45页 |
3.3.1 “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的结构模式 | 第38-39页 |
3.3.2 “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产成的动因分析 | 第39-43页 |
3.3.3 “官产学研”型虚拟研发组织产生的动因模型 | 第43-45页 |
4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基础、机制及模式 | 第45-52页 |
4.1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基础 | 第45-46页 |
4.1.1 信息/技术网络 | 第45页 |
4.1.2 知识/创新网络 | 第45-46页 |
4.1.3 契约/制度网络 | 第46页 |
4.1.4 文化/信任网络 | 第46页 |
4.1.5 四种网络之间的关系 | 第46页 |
4.2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机制 | 第46-47页 |
4.2.1 信任机制 | 第46-47页 |
4.2.2 协调机制 | 第47页 |
4.2.3 激励机制 | 第47页 |
4.2.4 分配机制 | 第47页 |
4.3 虚拟研发组织的运作模式 | 第47-52页 |
4.3.1 盟主式的组织运作模式 | 第48-49页 |
4.3.2 参与主体式的组织运作模式 | 第49-50页 |
4.3.3 盟主——中介者式的组织运作模式 | 第50-5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2-53页 |
5.1 总结 | 第52页 |
5.2 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