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6页 |
·试虫及材料 | 第16-18页 |
·供试药剂 | 第16页 |
·生化测定主要化学试剂 | 第16-17页 |
·试验用主要仪器 | 第17页 |
·试虫饲养及采集 | 第17-18页 |
·毒力测定方法 | 第18页 |
·抗药性机理研究方法 | 第18-24页 |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18页 |
·生化测定方法 | 第18-24页 |
·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 | 第18-20页 |
·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 | 第20-21页 |
·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 | 第21-22页 |
·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测定 | 第22-23页 |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酯酶同工酶分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第24-25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4页 |
·分离胶和浓缩胶的制备 | 第24页 |
·酶源的制备及点样 | 第24-25页 |
·电泳 | 第25页 |
·染色 | 第25页 |
·分析 | 第25页 |
·烟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后代抗药性影响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温度对烟蚜抗药性影响的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50页 |
·我国主要烟区烟蚜对4 代表性药剂的抗性 | 第26-36页 |
·4种杀虫剂对对敏感烟蚜种群的毒力测定 | 第26页 |
·我国主要烟区烟蚜对氰戊聚酯的抗性 | 第26-29页 |
·我国主要烟区烟蚜对氧化乐果的抗性 | 第29-31页 |
·我国主要烟区烟蚜对灭多威的抗性 | 第31-33页 |
·我国主要烟区烟蚜对吡虫啉的抗性 | 第33-36页 |
·烟蚜抗药性机理研究 | 第36-40页 |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 | 第36-38页 |
·酶抑制剂对氰戊菊酯的增效作用 | 第36页 |
·酶抑制剂对氧化乐果的增效作用 | 第36-37页 |
·酶抑制剂对灭多威的增效作用 | 第37-38页 |
·酶抑制剂对吡虫啉的增效作用 | 第38页 |
·生化机理测定 | 第38-40页 |
·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8-39页 |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39页 |
·抗性品系与敏感品系同工酯酶谱的分析 | 第39-40页 |
·温度对烟蚜抗药性的影响 | 第40-43页 |
·温度对氧化乐果抗药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温度对灭多威毒力的影响 | 第41-42页 |
·温度对吡虫啉毒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烟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抗药性和机理的影响 | 第43-48页 |
·氰戊菊酯对取食不同寄主烟蚜的毒力测定 | 第43页 |
·氧化乐果对取食不同寄主烟蚜的毒力测定 | 第43-44页 |
·灭多威对取食不同寄主烟蚜的毒力测定 | 第44页 |
·吡虫啉对取食不同寄主烟蚜的毒力测定 | 第44-45页 |
·生化机理研究 | 第45-48页 |
·烟蚜的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45页 |
·烟蚜不同种群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烟蚜羧酸酯酶标准曲线 | 第46页 |
·取食不同寄主烟蚜羧酸酯酶活性测定结果 | 第46页 |
·取食不同寄主烟蚜 Km 及 Vmax 的测定 | 第46-47页 |
·烟蚜乙酰胆碱酯酶标准曲线 | 第47页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烟蚜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较 | 第47-48页 |
·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烟蚜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比较 | 第48页 |
·新型杀虫剂筛选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6页 |
·我国烟蚜发生严重的原因 | 第50-51页 |
·烟蚜不同种群的划分和抗性的关系 | 第51-52页 |
·延缓烟蚜产生抗药性措施的展望 | 第52-53页 |
·烟蚜的抗药性综合治理 | 第53-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8 致谢 | 第69页 |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