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世界各国企业经济论文--中国论文--个别企业经济论文

青岛安普泰科的生产制造模式与组织变革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19页
 1.1 课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技术研究现状总结第10-18页
  1.2.1 精益生产模式第11-15页
  1.2.2 柔性制造第15-17页
  1.2.3 敏捷制造第17-18页
 1.3 本论文的结构第18-19页
第二章 先进生产制造模式与组织研究第19-35页
 2.1 准时化生产模式第19-21页
  2.1.1 准时化生产的概况第19-20页
  2.1.2 一个流生产第20-21页
 2.2 不断改善过程(CIP)第21-25页
  2.2.1 CIP的概念第21-22页
  2.2.2 CIP的主要思想第22-24页
  2.2.3 CIP活动的工作步骤第24-25页
 2.3 小组工作法第25-30页
  2.3.1 小组工作法的概念第26页
  2.3.2 小组工作法的特征第26-28页
  2.3.3 TEAM成员及其行为第28-30页
 2.4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第30-35页
  2.4.1 什么是质量第30页
  2.4.2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第30-31页
  2.4.3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方式第31-32页
  2.4.4 做好制造过程和辅助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第32页
  2.4.5 加强4M的管理第32-34页
  2.4.6 推行5S活动第34页
  2.4.7 开展QC小组活动第34-35页
  2.4.8 贯彻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第35页
第三章 青岛安普泰科生产模式变革第35-40页
 3.1 产品的生产流程及特点第35-37页
  3.1.1 产品生产流程第35-36页
  3.1.2 产品的主要特点以及问题点第36-37页
 3.2 先进生产模式在冲压生产中的应用第37-40页
  3.2.1 冲压生产流程第37页
  3.2.2 冲压生产的特点以及难点第37页
  3.2.3 强调以人为本,加强管理与培训第37-38页
  3.2.4 实行小组工作法第38页
  3.2.5 开展6S活动第38-39页
  3.2.6 加强改善提案活动第39页
  3.2.7 进行QCC小织活动第39页
  3.2.8 加强4M1E变更管理第39页
  3.2.9 PDCA循环过程的应用第39-40页
  3.2.10 加强部门间沟通与交流第40页
第四章 North Wood3H废弃率降低QCC小组活动第40-50页
 4.1 QCC定义第40页
 4.2 QCC的工作步骤第40页
 4.3 QCC工具第40-42页
  4.3.1 头脑风暴法第40-41页
  4.3.2 特性要因图第41页
  4.3.3 检杳表第41页
  4.3.4 帕雷托图第41-42页
  4.3.5 图表第42页
 4.4 North Wood3H废弃率降低QCC活动第42-50页
  4.4.1 成立背景第42页
  4.4.2 目的第42页
  4.4.3 意义第42页
  4.4.4 圈队组织第42-43页
  4.4.5 圈队流程第43页
  4.4.6 要因分析第43-44页
  4.4.7 圈对活动计划第44页
  4.4.8 插针机废弃率降低计划表第44-45页
  4.4.9 插针机废弃降低实施过程第45页
  4.4.10 插针机实施过程对比图第45-46页
  4.4.11 插针机废弃降低效果确认第46-47页
  4.4.12 Reflow废弃降低计划第47-48页
  4.4.13 Reflow废弃降低实施过程第48页
  4.4.14 Reflow实施过程对比图第48-49页
  4.4.15 Reflow废弃降低效果确认第49页
  4.4.16 培训计划表第49-50页
  4.4.17 North Wood3H废弃率降低对比图第50页
  4.4.18 总结第50页
第五章 Socket—T端子不良率与废弃率降低5W3H分析第50-55页
 5.1 5W3H工作说明第50-51页
 5.2 组织变革第51页
 5.3 Socket—T端子不良率与废弃率的目标与实际第51页
 5.4 不良统计图第51-52页
 5.5 不良率较高的月份原因浅析第52页
 5.6 Socket—T不良率降低措施的5W3H分析第52页
 5.7 Socket—T废弃统计图第52-53页
 5.8 废弃率高的原因浅析第53页
 5.9 Socket—T废弃率降低措施的5W3H分析第53-54页
 5.10 总结第54-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6.1 本论文工作的总结:意义和价值第55页
 6.2 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与开展的工作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徐渭对杜诗的接受
下一篇:温庭筠女性题材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