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9页 |
·论文题目的解析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6页 |
·发展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框架 | 第17-19页 |
2 公交优先车道和公交优先路的设计方法研究 | 第19-37页 |
·公共汽车交通专用道系统 | 第19-20页 |
·公交专用道(路)的设置 | 第20-27页 |
·设置公交专用道的条件 | 第20-22页 |
·从定量方面分析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道路和交通条件 | 第22-27页 |
·公交专用道在道路横断面位置上的选择及各种形式的优缺点 | 第27-30页 |
·公交专用道标志、标线 | 第30-36页 |
·公交专用车道标志 | 第31-32页 |
·公交专用车道标线 | 第32-35页 |
·公交专用道标志标线的适应性分析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公交优先路口设计及公交优先路口信号控制 | 第37-58页 |
·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的设计与处理 | 第37-47页 |
·我国城市公交主干路在交叉口公交优先实施现状 | 第37页 |
·进口道典型布置模式 | 第37页 |
·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 | 第37-45页 |
·出口道的设计 | 第45-47页 |
·交叉口附近停靠站位置确定 | 第47-48页 |
·交叉口附近的公交停靠站设置 | 第47-48页 |
·三快板道路在进口道设置公交停靠站 | 第48页 |
·公交优先路口信号控制方法研究 | 第48-56页 |
·公交优先信号设计依据 | 第48页 |
·信号控制的典型设计形式 | 第48-49页 |
·周期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信号灯绿信比的配时方法 | 第49-52页 |
·公交优先感应信号配时方法 | 第52-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地面快速公交系统 | 第58-77页 |
·城市准快速公交系统的优势 | 第58-59页 |
·慎重考虑修建地铁问题 | 第58页 |
·在我国建立快速公交客运系统的必要性—以北京为例 | 第58-59页 |
·快速公共汽车运营系统的简介 | 第59-63页 |
·快速公交系统运营的道路空间 | 第60-61页 |
·快速公交系统的站场与枢纽 | 第61页 |
·快速公交系统的车辆及线路 | 第61-62页 |
·快速公交系统的收费系统和运营保障体系 | 第62-63页 |
·快速公交系统之国际经验总结 | 第63-64页 |
·快速公交——我国大城市交通的现实选择 | 第64-67页 |
·快速公交客运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第67-69页 |
·以北京公交规划为例探讨建立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的方法 | 第69-76页 |
·城市快速公共交通线网规划理论探讨 | 第69-72页 |
·快速公交线网规划具体步骤 | 第72-74页 |
·实例——北京的公交网系统规划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典范分析研究 | 第77-94页 |
·库里蒂巴—公交优先的典范 | 第77-85页 |
·正确的选择 | 第78-80页 |
·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系统 | 第80-82页 |
·库里蒂巴的公交优先政策和措施 | 第82-84页 |
·库里蒂巴市借鉴与研究 | 第84-85页 |
·其他国家的公交优先 | 第85-89页 |
·法国的公交优先 | 第85-86页 |
·美国的公交优先 | 第86页 |
·意大利、瑞士等国家的公交优先 | 第86-89页 |
·我国公交优先的先验性探索 | 第89-91页 |
·北京市的公交优先 | 第89-90页 |
·上海的公交优先 | 第90-91页 |
·我国实施公交优先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9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系统的规划研究 | 第94-112页 |
·公交优先的基本概念及其必要性 | 第94-95页 |
·公交优先的分类及主要措施 | 第95-98页 |
·实施公交优先带来的效益 | 第98-100页 |
·公交优先系统及通道的规划——以南京为例 | 第100-105页 |
·南京市公共汽车优先通道规划 | 第100-104页 |
·在土地利用上公共交通优先的实例分析(CaSe Study) | 第104-105页 |
·西安市公交优先的实施和建议 | 第105-111页 |
·西安市公共交通现状 | 第105-107页 |
·西安市公交专用道设置现状 | 第107-108页 |
·西安市实施公交优先措施的探讨 | 第108-111页 |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语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8页 |
图表目录 | 第118-122页 |
文中表格来源 | 第118-119页 |
文中插图来源 | 第119-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