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前言第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概述第9-10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第9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第9-10页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第10-11页
   ·“双师型”教师的由来及其内涵分析第11-16页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发展第11-13页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第13-15页
     ·“双师型”教师的外延第15-16页
   ·高职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第16-19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第16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决定的第16-17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所决定的第17页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由高职教育教师队伍现状所决定的第17-19页
第二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第19-29页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第19-23页
     ·师资队伍的数量情况第19-20页
     ·专职教师结构情况第20-21页
     ·专职教师的来源情况第21页
     ·兼职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第21-22页
     ·“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情况第22-23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第23-24页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优良第23页
     ·学校领导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有所加强第23页
     ·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得到了各高职院校的普遍重视第23-24页
     ·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充满活力第24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24-29页
     ·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第24-25页
     ·教师的继续教育意识有待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滞后第25-26页
     ·专业课教师普遍实践能力偏低第26-27页
     ·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第27页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比例偏低第27页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第27-28页
     ·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人才流失较大第28-29页
第三章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国外借鉴第29-43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第29-31页
     ·双因素的激励理论第29-30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第30页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第30-31页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国外借鉴第31-40页
     ·国外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基本状况第32-34页
     ·美国社区学院教师的培养及培训第34-36页
     ·澳大利亚 TAFE 学院教师的培养及培训第36-38页
     ·德国职教师资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第38-40页
   ·国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对我国的启示第40-43页
     ·高职院校师资学历水平急需提高第41页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第41页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第41-42页
     ·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专业发展第42-43页
第四章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第43-52页
   ·学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第43-44页
     ·学校领导需要转变观念,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第43-44页
     ·学校应加强教师分析和专业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第44页
     ·学校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第44页
   ·学校需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第44-46页
     ·通过开展继续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第45页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第45页
     ·充分利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第45-46页
     ·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相应的考试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第46页
   ·开展产学合作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第46-48页
     ·学校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第46-47页
     ·学校和企业合作,实行联合办学第47-48页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第48-50页
   ·提高“双师”素质,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技能课教师的人为界限第50页
   ·高职院校应从源头上对新进教师的素质严格把关第50-52页
附录1:三所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案第52-56页
附录2:问卷调查表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基因再生植株后代细胞质雄性不育新材料的发现及其初步遗传分析
下一篇:PICC成都市青羊支公司市场营销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