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1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2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12-19页 |
3 转基因再生植株产生表型变异的因素 | 第19-21页 |
4 研究工作背景及本文立题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3-28页 |
1 材料 | 第23-24页 |
1.1 供试玉米材料 | 第23页 |
1.2 试剂配制 | 第23-24页 |
1.2.1 花药固定及花粉粒染色所需试剂 | 第23-24页 |
1.2.2 植物基因组 DNA提取用试剂 | 第24页 |
1.3 PCR扩增引物的合成 | 第24页 |
2 方法 | 第24-28页 |
2.1 田间试验 | 第24页 |
2.2 不育材料的发现经过 | 第24页 |
2.3 不育性状的鉴定 | 第24-25页 |
2.4 不育性状与转基因关系 | 第25-26页 |
2.4.1 再生植株 DNA提取及检测 | 第25-26页 |
2.4.2 PCR检测 | 第26页 |
2.5 农艺性状分析 | 第26-27页 |
2.6 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7页 |
2.7 不育性状的初步分组 | 第27-28页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28-41页 |
1 T_2代植株及对照连续两年育性观察 | 第28页 |
2 不育性状与转基因关系 | 第28-29页 |
3 T_2代转基因植株农艺性状的变化 | 第29-32页 |
3.1 转基因分离株系中阳性植株与对照的比较 | 第29-30页 |
3.2 转基因分离株系中阴性植株及未转入外源基因株系与对照的比较 | 第30页 |
3.3 转基因分离株系中阳性植株与阴性植株间的比较 | 第30-31页 |
3.4 转基因分离株系间的比较 | 第31页 |
3.5 未转入外源基因株系与转基因分离株系间的比较 | 第31-32页 |
4 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32-40页 |
5 不育性状的初步分组 | 第40-41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1-44页 |
1 转基因后代广泛存在表型变异的原因 | 第41-42页 |
2 用组织培养创造玉米雄性不育的探讨 | 第42页 |
3 不育穗行在四川和云南两地种植的稳定性比较 | 第42-43页 |
4 利用育性恢复专效性方法进行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组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