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5页 |
| 1.1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 | 第7-8页 |
| 1.2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 | 第8-10页 |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3.1 钢管混凝土构件静力性能研究 | 第10-11页 |
| 1.3.2 钢管混凝土拱桥承载力及稳定性研究 | 第11页 |
| 1.3.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研究 | 第11-12页 |
| 1.4 OpenSees简介 | 第12-13页 |
| 1.4.1 OpenSees的特点 | 第13页 |
| 1.4.2 OpenSees目前的功能 | 第13页 |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2 纤维模型计算方法 | 第15-26页 |
| 2.1 纤维模型计算方法原理 | 第15-18页 |
| 2.1.1 基本假定 | 第15页 |
| 2.1.2 纤维模型 | 第15-16页 |
| 2.1.3 单元节点力、位移以及积分截面的力和变形 | 第16-17页 |
| 2.1.4 截面状态的计算 | 第17-18页 |
| 2.2 基于柔度法的梁单元状态的计算方法 | 第18-26页 |
| 2.2.1 基于柔度法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18-20页 |
| 2.2.2 增量形式的单元平衡方程的理论推导 | 第20-21页 |
| 2.2.3 根据单元节点位移计算单元节点力的计算过程 | 第21-26页 |
| 3 材料本构关系 | 第26-41页 |
| 3.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 第26-32页 |
| 3.1.1 以弹性力学为基础的模型 | 第26-28页 |
| 3.1.2 以经典塑性力学为基础的模型 | 第28-30页 |
| 3.1.3 塑性—断裂模型 | 第30页 |
| 3.1.4 内时理论模型 | 第30-31页 |
| 3.1.5 损伤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 3.2 钢管混凝土中核心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32-38页 |
| 3.3 本文采用的核心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8-40页 |
| 3.3.1 基本参数介绍 | 第38页 |
| 3.3.2 本构模型 | 第38-40页 |
| 3.4 算例及分析 | 第40-41页 |
| 4 钢管混凝土拱桥模型实测结果与OpenSees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41-55页 |
| 4.1 概述 | 第41页 |
| 4.2 钢管混凝土拱桥模型振动台试验介绍 | 第41-46页 |
| 4.2.1 模型设计 | 第41-42页 |
| 4.2.2 材性试验 | 第42-43页 |
| 4.2.3 模型试验测试方案和加载方案 | 第43-46页 |
| 4.3 模型拱桥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 4.3.1 材料模型 | 第46-47页 |
| 4.3.2 单元模型 | 第47页 |
| 4.3.3 截面模型 | 第47-48页 |
| 4.3.4 地震波的输入 | 第48-49页 |
| 4.4 模型拱桥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49-54页 |
| 4.4.1 加速度反应 | 第49-51页 |
| 4.4.2 位移反应 | 第51-53页 |
| 4.4.3 应变反应 | 第53-54页 |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 5 巫峡长江大桥地震反应分析 | 第55-81页 |
| 5.1 大桥概况 | 第55-58页 |
| 5.2 动力计算模型及地震波输入 | 第58-61页 |
| 5.2.1 动力计算模型 | 第58-59页 |
| 5.2.2 地震波输入 | 第59-61页 |
| 5.3 地震时程反应 | 第61-81页 |
| 5.3.1 加速度反应 | 第61-69页 |
| 5.3.2 位移反应 | 第69-72页 |
| 5.3.3 应力反应 | 第72-73页 |
| 5.3.4 应变反应 | 第73-78页 |
| 5.3.5 内力反应 | 第78-81页 |
| 6 结语 | 第81-83页 |
| 6.1 总结 | 第81-82页 |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声明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