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补语研究综述 | 第15-36页 |
2.1 现代汉语补语研究的历史回顾 | 第15-19页 |
2.1.1 1949年以前(1924~1949年) | 第15页 |
2.1.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1950~1969) | 第15-16页 |
2.1.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1976~1989) | 第16-18页 |
2.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1990~2002) | 第18-19页 |
2.2 补语研究面面观 | 第19-33页 |
2.2.1 补语的性质和范围 | 第19-24页 |
2.2.2 “VC”结构(包括动结式、动趋式等)中的补语 | 第24-27页 |
2.2.3 “V得C”结构中的补语 | 第27-29页 |
2.2.4 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29-31页 |
2.2.5 “VC”式述补结构的配价问题 | 第31-32页 |
2.2.6 补语的语用分析 | 第32-33页 |
2.2.7 补语和状语的用法比较 | 第33页 |
2.3 补语研究展望 | 第33-36页 |
第三章 补语的性质和类别 | 第36-56页 |
3.1 补语和时间范畴 | 第36-42页 |
3.1.1 以时间为基础的补语范畴 | 第36-39页 |
3.1.2 补语的性质 | 第39-42页 |
3.2 反映时间过程的述补结构及其中的补语 | 第42-50页 |
3.2.1 整体性述补结构及其中的补语 | 第42-46页 |
3.2.2 分离性述补结构及其中的补语 | 第46-47页 |
3.2.3 两种述补结构(及其中的补语)的语义差别 | 第47-50页 |
3.3 含有时间量度的述补结构及其中的补语 | 第50-54页 |
3.3.1 依附性述补结构中的时量补语 | 第50-52页 |
3.3.2 依附性述补结构中的动量补语 | 第52-54页 |
3.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分析 | 第56-76页 |
4.1 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语义和量 | 第56-57页 |
4.2 典型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无量补语 | 第57-60页 |
4.2.1 典型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无量补语的语义 | 第57-58页 |
4.2.2 典型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无量补语后的宾语 | 第58-60页 |
4.3 典型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有量补语 | 第60-63页 |
4.3.1 指向名词性成分的量 | 第60-62页 |
4.3.2 指向动词性成分的量 | 第62页 |
4.3.3 含有量的整体性述补结构特点 | 第62-63页 |
4.4 非典型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量 | 第63-67页 |
4.4.1 变化量 | 第64页 |
4.4.2 比较量 | 第64-65页 |
4.4.3 情状量 | 第65-67页 |
4.5 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语法化 | 第67-76页 |
4.5.1 整体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体标记化 | 第69-71页 |
4.5.2 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 | 第71-76页 |
第五章 分离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分析 | 第76-92页 |
5.1 分离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语义类型和量 | 第76页 |
5.2 典型分离性述补结构中的无量补语 | 第76-79页 |
5.2.1 判断 | 第76-78页 |
5.2.2 叙述客观事实 | 第78-79页 |
5.3 典型分离性述补结构中的有量补语 | 第79-83页 |
5.3.1 直接表现量 | 第79-81页 |
5.3.2 间接表现量 | 第81-83页 |
5.3.2.1 事实量 | 第81-82页 |
5.3.2.2 形象量 | 第82-83页 |
5.3.2.3 间接表现量的级别 | 第83页 |
5.4 非典型分离性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量 | 第83-86页 |
5.4.1 情状量 | 第83页 |
5.4.2 形象量 | 第83-86页 |
5.5 结构助词“得”的产生和“得”的功能 | 第86-92页 |
5.5.1 结构助词“得”的产生 | 第86-88页 |
5.5.2 “得”的语法化 | 第88-92页 |
结语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0页 |
后记 | 第110-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