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企业发展分析:一种以惯例为基础的演化论观点

中文摘要第1-11页
英文摘要第11-13页
第1章 导论第13-41页
 1.1 企业发展分析的本体论第13-14页
  1.1.1 企业的基本性质问题第13页
  1.1.2 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第13-14页
 1.2 现有企业发展分析观点的缺失第14-22页
  1.2.1 现有企业发展分析的理论框架第14-15页
  1.2.2 现有企业发展分析观点的缺失第15-22页
 1.3 本文的基本观点、研究框架和创新之处第22-33页
  1.3.1 本文的研究目的第22-23页
  1.3.2 本文的基本观点第23页
  1.3.3 本文的研究框架第23-29页
  1.3.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29-33页
 1.4 本文的基本假设、研究方法论和主要研究方法第33-41页
  1.4.1 本文的基本假设前提第33-36页
  1.4.2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第36-37页
  1.4.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第37-41页
第2章 企业分析的演化论观点综述第41-67页
 2.1 演化论的基本内涵第41-45页
  2.1.1 演化概念的模糊性第41-42页
  2.1.2 演化内涵的生物学研究具体化第42-43页
  2.1.3 演化内涵的一般抽象化第43-45页
 2.2 企业分析的经济学演化论观点第45-56页
  2.2.1 经济学演化思想的启蒙第45-50页
  2.2.2 企业分析的经济学演化论观点的提出第50-53页
  2.2.3 企业分析的经济学演化论观点的形成第53-56页
 2.3 企业分析的组织学演化论观点第56-60页
 2.4 企业分析的战略学演化论观点第60-64页
  2.4.1 正规的战略学演化论观点第60-61页
  2.4.2 非正规的战略学演化论观点第61-64页
 2.5 企业分析的演化基本内涵具体化第64-67页
  2.5.1 企业分析演化观点的缺失第64-65页
  2.5.2 RBEP的企业演化内涵的具体化第65-67页
第3章 企业的演化论分析基本单位第67-96页
 3.1 演化论观点分析企业的基本单位构造第67-76页
  3.1.1 企业的基本关系实体第67-68页
  3.1.2 活动的解构第68页
  3.1.3 个人认知过程的基本原理第68-71页
  3.1.4 惯例的基本涵义第71-76页
 3.2 惯例的特征第76-79页
  3.2.1 惯例的默会性第76-77页
  3.2.2 惯例的实践性第77-78页
  3.2.3 惯例的同等效果性第78页
  3.2.4 惯例的学习/累积性第78页
  3.2.5 惯例的预测性第78-79页
  3.2.6 惯例的受指导性第79页
  3.2.7 惯例的情境性第79页
 3.3 惯例的作用第79-83页
  3.3.1 惯例是企业的做事方式第79-80页
  3.3.2 惯例是企业的规制方式第80-82页
  3.3.3 惯例是知识节约和创新的基础第82-83页
  3.3.4 惯例是企业运行的目标第83页
 3.4 惯例的分类第83-86页
  3.4.1 根据活动所处的企业层级划分第84页
  3.4.2 根据活动在演化中的作用划分第84-85页
  3.4.3 根据活动的作用对象划分第85页
  3.4.4 根据活动的行为模式粗细程度划分第85页
  3.4.5 根据活动的类型划分第85页
  3.4.6 根据活动所处的企业边界划分第85-86页
 3.5 惯例与技巧、规则、资源、能力之间的关系第86-91页
  3.5.1 惯例与技巧的关系第86-87页
  3.5.2 惯例与规则的关系第87-88页
  3.5.3 惯例与资源的关系第88-89页
  3.5.4 惯例与能力的关系第89-91页
 3.6 惯例的识别第91-96页
  3.6.1 语法识别法第92-95页
  3.6.2 网络识别法第95-96页
第4章 惯例的变异第96-122页
 4.1 惯例的适应性空间第96-100页
  4.1.1 惯例变异的本质第96-97页
  4.1.2 惯例与知识第97-99页
  4.1.3 惯例的地形位置第99-100页
 4.2 惯例变异的生成框架第100-107页
  4.2.1 活动期望第100-103页
  4.2.2 陈述性知识I的变化第103页
  4.2.3 陈述性知识II的外生变化第103-104页
  4.2.4 间接程序性知识第104页
  4.2.5 竞争性惯例第104页
  4.2.6 即兴发挥和“干中学”第104-105页
  4.2.7 规制因素第105页
  4.2.8 搜寻倾向和资源配置第105页
  4.2.9 偶发性因素第105-107页
 4.3 惯例变异的搜寻第107-113页
  4.3.1 搜寻与变异的关系第107页
  4.3.2 现有搜寻概念第107-110页
  4.3.3 惯例变异的搜寻范式第110-113页
 4.4 惯例变异的摩擦力第113-117页
  4.4.1 惯例的粘性第113-114页
  4.4.2 低度激励与政治僵局等规制因素第114页
  4.4.3 惯例的相关性第114页
  4.4.4 搜寻倾向的内在趋势第114-115页
  4.4.5 吸收能力的知识结构第115-116页
  4.4.6 活动松弛和功能剩余第116页
  4.4.7 搜寻失败第116页
  4.4.8 学习类型第116-117页
 4.5 惯例变异的路径依赖性第117-122页
  4.5.1 路径依赖性的基本内涵第117-118页
  4.5.2 知识的累积第118-121页
  4.5.3 惯例变异的轨迹第121-122页
第5章 惯例变异的选择和保留第122-154页
 5.1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层级分析框架第122-129页
  5.1.1一 般有机论的层级性构造的特点第122-125页
  5.1.2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层级性构造第125-129页
 5.2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层级运作机理第129-137页
  5.2.1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一般涵义第129-132页
  5.2.2 层级中的惯例功能第132-135页
  5.2.3 惯例变异的层级选择机制第135-137页
 5.3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性质和稳定性第137-145页
  5.3.1 惯例变异的选择性质第137-141页
  5.3.2 惯例变异的选择的稳定性第141-143页
  5.3.3 惯例变异的选择效率第143-145页
 5.4 惯例的保留第145-154页
  5.4.1 惯例的保存第145页
  5.4.2 惯例的复制第145-149页
  5.4.3 惯例的模仿第149-154页
第6章 企业性质的演化论解释第154-190页
 6.1 企业理论的丛林第154-169页
  6.1.1 企业理论的起源第154-156页
  6.1.2 企业理论的发展路径第156-169页
 6.2 现有企业理论的缺失第169-176页
  6.2.1 企业契约理论的缺失第169-174页
  6.2.2 企业知识基础观点的缺失第174-175页
  6.2.3 企业研究需要一种整合的理论第175-176页
 6.3 RBEP的微观分析机制第176-182页
  6.3.1 RBEP的基本假设第176-178页
  6.3.2 RBEP的分析单位第178-180页
  6.3.3 惯例的演化分析第180-182页
 6.4 RBEP微观分析机制的应用:解释现有企业理论的解释前提第182-183页
  6.4.1 对交易成本经济学解释前提的解释第182-183页
  6.4.2 对知识基础观点解释前提的解释第183页
 6.5 RBEP对企业性质的解释第183-190页
  6.5.1 企业的存在第183-185页
  6.5.2 企业的内部组织第185-186页
  6.5.3 企业的边界第186-190页
第7章 企业发展的演化论分析框架第190-230页
 7.1 企业发展的基本问题第190-194页
  7.1.1 企业发展的基本命题第190-192页
  7.1.2 企业发展的管理命题第192-193页
  7.1.3 企业发展研究的基本要求第193-194页
 7.2 企业发展现有的分析框架第194-207页
  7.2.1 企业发展的寿命周期分析框架第195-201页
  7.2.2 Penrose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第201-204页
  7.2.3 Chandler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第204-205页
  7.2.4 Kay和Pettus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第205-207页
  7.2.5 Ansoff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第207页
 7.3 企业发展现有分析框架的缺失第207-212页
  7.3.1 企业寿命周期分析模型的缺失第208-209页
  7.3.2 Penrose分析框架的缺失第209-211页
  7.3.3 Chandler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的缺失第211页
  7.3.4 Kay和Pettus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的缺失第211页
  7.3.5 Ansoff的企业发展分析框架的缺失第211-212页
 7.4 企业发展的RBEP基本启发式第212-228页
  7.4.1 企业发展的演化模式第212-217页
  7.4.2 企业发展的方向第217-221页
  7.4.3 企业发展的动力第221-227页
  7.4.4 企业发展的情境第227-228页
 7.5 企业发展的RBEP分析框架第228-230页
第8章 企业发展的战略分析第230-280页
 8.1 企业竞争优势的性质第230-247页
  8.1.1 竞争优势的类型学解释第230-236页
  8.1.2 竞争优势的准人口学解释第236-245页
  8.1.3 竞争优势的RBEP解释第245-247页
 8.2 现有的战略范式第247-271页
  8.2.1 战略范式的基本特质第247-251页
  8.2.2 经典战略范式第251-254页
  8.2.3 定位战略范式第254-262页
  8.2.4 战略博弈范式第262-263页
  8.2.5 RBV战略范式第263-266页
  8.2.6 CP战略范式第266-271页
 8.3 企业发展需要新的战略范式第271-273页
  8.3.1 现有战略范式的战略本质缺陷第271-272页
  8.3.2 现有战略范式的理论基础的缺陷第272页
  8.3.3 现有战略范式的工具缺陷第272-273页
  8.3.4 现有战略范式的有效性缺陷第273页
 8.4 企业发展的RBEP战略范式第273-280页
  8.4.1 RBEP战略范式的战略本质第273-277页
  8.4.2 RBEP战略范式的理论基础第277-278页
  8.4.3 RBEP战略范式的工具第278页
  8.4.4 RBEP战略范式的有效性第278-280页
第9章 企业发展的组织分析第280-310页
 9.1 管理学的组织理论发展第280-298页
  9.1.1 理性的古典组织理论第280-284页
  9.1.2 自然的新古典组织理论第284-288页
  9.1.3 开放系统的现代组织理论第288-295页
  9.1.4 管理学组织理论的缺失第295-298页
 9.2 组织的RBEP微观分析第298-300页
 9.3 组织的RBEP结构分析第300-306页
  9.3.1 组织结构的惯例构造分析第300-303页
  9.3.2 组织结构与战略的关系第303-304页
  9.3.3 不同组织结构的人力资源投向第304-306页
 9.4 组织的RBEP动态分析第306-310页
  9.4.1 组织动态分析的NK[C]模型适应性第306-308页
  9.4.2 组织动态分析的RBEP命题第308-310页
第10章 企业发展的演化管理方式第310-327页
 10.1 现有管理方式的理论假设第310-314页
  10.1.1 现有管理方式的理论假设差异第310-312页
  10.1.2 目的论过程观点对管理方式整合的失败第312-314页
 10.2 现有管理方式的RBEP整合第314-315页
 10.3 演化管理方式的基本框架第315-316页
 10.4 建立共同愿景第316-320页
  10.4.1 共同愿景的性质第316-317页
  10.4.2 构建共同愿景的基本方式第317-319页
  10.4.3 构建共同愿景的具体步骤第319-320页
 10.5 惯例(集)的平衡管理第320-324页
  10.5.1 惯例(集)形成的平衡管理第321页
  10.5.2 惯例(集)复制的平衡管理第321-322页
  10.5.3 惯例(集)整合的平衡管理第322-323页
  10.5.4 惯例(集)杠杆的平衡管理第323页
  10.5.5 惯例(集)变异的平衡管理第323-324页
 10.6 惯例的复杂性管理第324-325页
 10.7 流程再造第325-327页
参考文献第327-420页
 第1章 参考文献第327-334页
 第2章 参考文献第334-342页
 第3章 参考文献第342-353页
 第4章 参考文献第353-362页
 第5章 参考文献第362-373页
 第6章 参考文献第373-385页
 第7章 参考文献第385-395页
 第8章 参考文献第395-406页
 第9章 参考文献第406-415页
 第10章 参考文献第415-420页

论文共4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定内积下H—正规矩阵的分解及其H—极分解
下一篇:解析与探讨四川地域性居住区空间结构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