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45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4-17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及问题提出 | 第17-35页 |
(一) 关于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 第17-21页 |
(二) 性别不平等形成机制的研究综述 | 第21-33页 |
(三) 研究的问题 | 第33-35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35-45页 |
(一) 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 | 第35-37页 |
(二) 主要概念 | 第37-4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单位体制下男女平等就业的政治过程及其局限性 | 第45-57页 |
一、单位体制与就业性别平等的政治过程和制度保障 | 第45-51页 |
(一) 单位制的形成与劳动制度的确立 | 第46-48页 |
(二) 单位组织对国家理念的贯彻 | 第48-49页 |
(三) 单位组织对家庭功能的替代 | 第49-51页 |
二、平等就业政治过程的局限性 | 第51-55页 |
(一) 政治过程的传统抵抗 | 第52-53页 |
(二) 不平等的组织过程 | 第53-55页 |
三、小结 | 第55-57页 |
第三章 单位制变革中的劳动力市场 | 第57-72页 |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57-59页 |
二、单位制变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的发育 | 第59-63页 |
三、劳动力市场的双重二元分割 | 第63-70页 |
(一) 制度变迁中的劳动力市场 | 第63-65页 |
(二) 分割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模式 | 第65-68页 |
(三) 分割劳动力市场中的收入分配模式 | 第68-70页 |
四、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市场转型背景下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 第72-98页 |
一、改革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不平等 | 第72-81页 |
(一) 下岗失业中的性别差异及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 第72-77页 |
(二) 非正规就业出现女性化趋势 | 第77-78页 |
(三) 收入和社会保障性别差距开始形成并扩大 | 第78-81页 |
二、劳动力市场性别不平等的国际比较 | 第81-89页 |
(一) 两性劳动参与率中外比较 | 第81-85页 |
(二) 两性收入的中外比较 | 第85-87页 |
(三) 两性社会保障差距的国际比较 | 第87-89页 |
三、对大学生求职群体的调查 | 第89-96页 |
(一) 调查方法与样本 | 第90-91页 |
(二) 调查结果 | 第91-96页 |
四、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招聘过程中的性别不平等及其形成机制 | 第98-120页 |
一、市场转型中的不平等与组织分化 | 第98-99页 |
二、体制内接纳就业的性别差异 | 第99-111页 |
(一) 机关单位 | 第100-103页 |
(二) 事业单位 | 第103-106页 |
(三) 国有企业 | 第106-111页 |
三、体制外接纳就业的性别差异 | 第111-118页 |
(一) 招聘过程中的歧视与性别分工并存 | 第112-116页 |
(二) 多重统计性歧视的交互作用 | 第116-118页 |
四、小结 | 第118-120页 |
第六章 职业地位的性别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 第120-146页 |
一、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0-123页 |
二、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 第123-126页 |
三、单位组织中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 第126-132页 |
(一) 职位获得途径 | 第127-130页 |
(二) 政策干预 | 第130-132页 |
四、非单位组织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 第132-137页 |
(一) 能力原则与雇主偏好 | 第133-134页 |
(二) 能力原则的传统限制 | 第134-135页 |
(三) 流动性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五、国有企业的案例 | 第137-144页 |
(一) 岗位的性别化影响 | 第138-139页 |
(二) 谁为女性说话? | 第139-140页 |
(三) 社会评价机制的歪曲 | 第140-142页 |
(四) 外源权力渗透的困难 | 第142-143页 |
(五) 职位晋升的主观障碍 | 第143-144页 |
六、小结 | 第144-146页 |
第七章 制度变革中的女性权益保护 | 第146-167页 |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女性权益保护 | 第146-152页 |
(一) 政府缺位 | 第146-148页 |
(二) 工会组织虚设 | 第148-149页 |
(三) 差别性待遇 | 第149-152页 |
二、国有企业女性的权益维护 | 第152-162页 |
(一) 相关研究及问题 | 第152-153页 |
(二) 事件:签署“女职工特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 第153-154页 |
(三) 制度惯性:合同签署的前提条件 | 第154-157页 |
(四) 工会维权的尴尬:代表谁的利益? | 第157-160页 |
(五) 个人的理念与群体利益 | 第160-162页 |
三、退休年龄与女性利益 | 第162-165页 |
(一) 劳动权利对工人和干部的差别 | 第162-163页 |
(二) 不同企业的差别 | 第163-165页 |
四、小结 | 第165-167页 |
第八章 组织行为与法律规范 | 第167-183页 |
一、法律规范下的不同组织行为 | 第167-177页 |
(一) 女性权益:由制度保障到法律保障 | 第167-171页 |
(二) 组织的女性成本与违法成本 | 第171-173页 |
(三) “女性成本”的意外后果 | 第173-177页 |
二、法律规范的选择 | 第177-181页 |
(一) 国际经验 | 第177-178页 |
(二) 本土法律资源 | 第178-180页 |
(三) 法律的可行性途径 | 第180-181页 |
三、小结 | 第181-183页 |
第九章 结论和讨论 | 第183-194页 |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83-189页 |
(一) 平等就业的制度保障 | 第183-184页 |
(二) 单位制变革的双重后果 | 第184-185页 |
(三) 性别不平等的形成机制 | 第185-188页 |
(四) 制度变迁中的法律保障 | 第188-189页 |
二、对结论的讨论 | 第189-192页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其说明 | 第192-19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4-19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99-200页 |
致谢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