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前言 | 第12-19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学校课余训练与中学生课余训练的基本状况的研究 | 第14-17页 |
·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 研究任务 | 第19-20页 |
3 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0-22页 |
·问卷的效度 | 第20-21页 |
·问卷的信度 | 第21-22页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2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3-59页 |
·研究结果 | 第23-44页 |
·北京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队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第23-32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身高的基本现状 | 第23-25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的参训年限和运动级别 | 第25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家庭收入状况、家长目的及家长支持情况 | 第25-27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参训前后学习变化情况 | 第27-29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未来意向情况 | 第29-30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参加课余训练目的 | 第30页 |
·中学生运动员的身体技术状况和排球理论需求方面情况 | 第30-31页 |
·中学生排球运动员对排球课余训练发展意见 | 第31-32页 |
·北京市中学生课余训练排球教练员情况 | 第32-40页 |
·排球课余训练教练员状况 | 第32-34页 |
·教练员采用训练的形式,训练时间和次数 | 第34-35页 |
·教练员实施体能、技能训练的指导思想 | 第35-36页 |
·教练员选材时考虑的基本因素、指标及预测身高的方法 | 第36-38页 |
·教练员对中学排球课余训练发展的看法 | 第38页 |
·教练员对中学排球课余训练与后备人才作用的意见 | 第38-40页 |
·北京市中学排球课余训练保障的状况 | 第40-44页 |
·学校排球场地设施的现状 | 第40-41页 |
·学校训练经费的情况 | 第41页 |
·学校对教练员的奖励措施及对课余训练的重视情况 | 第41-42页 |
·学校排球运动员输送状况 | 第42-43页 |
·学校对排球课余训练运动队的宣传情况 | 第43-44页 |
·研究分析 | 第44-59页 |
·北京市中学生排球课余训练队存在的问题 | 第44-46页 |
·北京市各区中学物质条件差异很大,总体上场地设施偏差 | 第44页 |
·学训矛盾是影响排球运动开展的主要矛盾 | 第44-45页 |
·中学排球课余训练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 第45-46页 |
·中学生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出路问题严重 | 第46页 |
·课余训练与后备人才培养状况 | 第46-51页 |
·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46-47页 |
·国外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 | 第47-49页 |
·我国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 | 第49-51页 |
·我国目前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 | 第51-54页 |
·"举国体制"培养模式 | 第51页 |
·"体教结合"的培养模式 | 第51-53页 |
·"俱乐部"的培养模式 | 第53-54页 |
·中学生课余排球训练对排球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的作用 | 第54-57页 |
·为竞技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 第54-55页 |
·连结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教育训练的重要纽带 | 第55-56页 |
·为竞技体育提供充足的后备人才 | 第56-57页 |
·北京市中学生课余训练的发展不足 | 第57-59页 |
·资金来源途径单一,学校物质投入不够 | 第57页 |
·训练和管理不合理,学习和训练存在矛盾 | 第57-58页 |
·运动员和教练员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 第58页 |
·运动员技术水平你不高,运动员的出路不好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建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74页 |
附件(一) | 第66-71页 |
附件(二) | 第71-7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