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制度功能价值的实现及其完善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探望权制度概述 | 第10-16页 |
(一) 探望权的概念与特征 | 第10-11页 |
(二) 探望权的法律渊源与在两大法系的体现 | 第11-14页 |
(三)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4-16页 |
二、探望权制度的法律性质与功能价值 | 第16-22页 |
(一) 探望权的法律性质 | 第16-17页 |
(二) 探望权与抚养权、监护权的比较 | 第17-19页 |
(三) 探望权的功能价值 | 第19-22页 |
三、探望权制度功能价值的实现 | 第22-36页 |
(一) 探望权主体 | 第22-26页 |
(二) 探望权的行使方式 | 第26-28页 |
(三) 探望权的中止、恢复、终止 | 第28-30页 |
(四) 阻却探望权行使事由及其排除 | 第30-31页 |
(五) 探望权执行难 | 第31-36页 |
四、完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建议 | 第36-46页 |
(一) 理念的转变:从父母本位到子女本位 | 第36-37页 |
(二) 探望权制度中引入精神损害赔偿金制度 | 第37-40页 |
(三) 采取措施,加大对探望权的救济力度 | 第40-43页 |
(四) 改革探望权纠纷的诉讼程序设置 | 第43-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