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民交叉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14页 |
上篇 实体论 | 第14-81页 |
第一章 刑民交叉概念论 | 第14-31页 |
第一节 刑民交叉的概念 | 第14-23页 |
一、既有的刑民交叉概念述评 | 第15-16页 |
二、本文的界定 | 第16-23页 |
第二节 刑民交叉的类型 | 第23-31页 |
一、分类基准分析 | 第23-24页 |
二、刑民交叉的具体分类 | 第24-26页 |
三、刑民交叉不同类型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 第26-31页 |
第二章 刑民交叉不法论 | 第31-66页 |
第一节 刑民交叉不法论概述 | 第31-35页 |
一、刑事不法论(犯罪论)概述 | 第31-32页 |
二、民事不法论和民事行为效力论撅述 | 第32-35页 |
第二节 竞合型交叉中的不法论 | 第35-51页 |
一、完全竞合交叉中的不法论 | 第36-43页 |
(一)、民法与刑法法益保护指向相逆 | 第36-41页 |
(二)、民法与刑法不法主体相逆 | 第41-43页 |
二、部分竞合交叉中不法论 | 第43-51页 |
(一) “刑中有民”时的不法论 | 第44-49页 |
(二) “民中有刑”时的不法论 | 第49-51页 |
第三节 牵连交叉中的不法论 | 第51-66页 |
一、双主体牵连交叉中的不法论 | 第51-57页 |
二、多主体牵连交叉中的不法论 | 第57-66页 |
第三章 刑民交叉责任论 | 第66-81页 |
第一节 刑民交叉责任论概述 | 第66-68页 |
一、责任论概述 | 第66-68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68页 |
第二节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交融 | 第68-72页 |
一、刑事贵任民事化:刑事和解 | 第68-71页 |
二、民事责任刑事化:惩罚性赔偿 | 第71-72页 |
第三节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转换 | 第72-75页 |
一、贵任转换的法律规定 | 第72-73页 |
二、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不可转换? | 第73-74页 |
三、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可以转换 | 第74-75页 |
第四节 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交叉 | 第75-81页 |
一、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一致性 | 第75-76页 |
二、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相互影响 | 第76-78页 |
三、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主体背反 | 第78-81页 |
下篇 程序论 | 第81-138页 |
第四章 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交叉及其处理 | 第81-113页 |
第一节 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 | 第81-92页 |
一、程序正义 | 第82-86页 |
二、诉讼人权保障 | 第86-88页 |
三、诉讼及时性 | 第88-92页 |
第二节 刑民诉讼交叉处理原则 | 第92-105页 |
一、"先刑后民"模式之反思 | 第93-98页 |
二、"先民后刑"模式之探讨 | 第98-102页 |
三、"民刑并行"模式之研究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刑民交叉具体问题之处理 | 第105-113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有关期间之规定 | 第105-108页 |
二、刑事既判力影响之探寻 | 第108-110页 |
三、附带民事诉讼中的反诉问题之探讨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113-138页 |
第一节 附带民事诉讼溯源与解析 | 第113-117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溯源 | 第113-114页 |
二、附带民事诉讼含义和特性 | 第114-116页 |
三、附带民事诉讼本质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附带民事诉讼之价值探微 | 第117-120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价值认识的观点介绍 | 第117-118页 |
二、附带民事诉讼价值评析 | 第118-120页 |
第三节 进退维谷的我国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120-125页 |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自身缺陷 | 第120-121页 |
二、我国现行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立法缺陷 | 第121-124页 |
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构造缺陷 | 第124-125页 |
第四节 域外刑事被害人民事赔偿诉讼之模式 | 第125-129页 |
一、平行式 | 第126-127页 |
二、附带式 | 第127-129页 |
第五节 现代法治视野下的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129-138页 |
一、制度先行的现代法治视野 | 第129-133页 |
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完善 | 第133-138页 |
参考书目 | 第138-145页 |
后记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