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第一节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10-12页 |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创新点及不足 | 第13页 |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历史发展渊源 | 第13-23页 |
二、国外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现状 | 第23-24页 |
三、国内学者对产业内贸易研究的现状 | 第24-27页 |
第二章 产业内贸易的度量 | 第27-34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内涵及类型 | 第27-30页 |
一、“产业”和“产业内贸易”的概念的界定 | 第27-28页 |
二、产业内贸易的分类及划分方法 | 第28-30页 |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测算方法及数据选取 | 第30-34页 |
一、Grubel和Lloyd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度量方法 | 第30-31页 |
二、阿奎诺(Aquino)计量法 | 第31页 |
三、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计量法 | 第31-32页 |
四、产业内贸易的度量数据选取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现状分析研究 | 第34-50页 |
第一节 中韩贸易概况 | 第34-35页 |
一、中韩贸易发展现状 | 第34页 |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中韩产业内贸易指数动态比较分析 | 第35-42页 |
一、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35-37页 |
二、中韩之间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37-40页 |
三、中韩之间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 第40-42页 |
第三节 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 第42-47页 |
一、结构分析分析数据的采集 | 第42-43页 |
二、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 第43-45页 |
三、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47-50页 |
一、中韩产业内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呈现明显垂直分工特征 | 第47-48页 |
二、两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但总体水平还很低 | 第48页 |
三、我国产业内贸易涉及主要产品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于韩国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分析 | 第50-56页 |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来源 | 第50-51页 |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相关理论 | 第51-54页 |
一、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 | 第51-52页 |
二、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利益 | 第52-54页 |
第三节 不同国际分工形式下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 | 第54-56页 |
一、水平型产业内分工下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 | 第54页 |
二、垂直型产业内分工下产业内贸易的利益分析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分析 | 第56-72页 |
第一节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6-61页 |
一、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二、中韩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对分工的影响 | 第59-60页 |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与贸易利益的关系 | 第60-61页 |
第二节 中韩产业内贸易的贸易利益的特点 | 第61-63页 |
第三节 中韩垂直产业内分工的贸易利益分析 | 第63-72页 |
一、产品内贸易与产业内贸易的关系 | 第63-64页 |
二、两国产品内贸易的贸易利益分配基本模型 | 第64-70页 |
三、利用模型分析中韩两国的垂直产业内贸易利益 | 第70-72页 |
第六章 发展中韩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 第72-77页 |
一、加强集聚效应,发展规模经济 | 第72-73页 |
二、扩大差异产品生产,促进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73页 |
三、要充分利用韩国直接投资 | 第73-74页 |
四、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 | 第74-75页 |
五、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有机结合 | 第75-76页 |
六、加快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后记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