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甘蔗地下害虫的发生及防治 | 第9页 |
| ·绿僵菌简介 | 第9-13页 |
| ·绿僵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0页 |
| ·绿僵菌属分类方面的研究 | 第10-11页 |
| ·绿僵菌培养特性研究与应用 | 第11-13页 |
| ·绿僵菌农药的简介 | 第13-14页 |
| ·真菌农药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页 |
| ·绿僵菌农药的应用与发展 | 第13-14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5-16页 |
| ·整体设计思路 | 第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2 CQMa117菌株的分离纯化培养与鉴定 | 第18-30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 ·主要试剂 | 第19-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 ·诱导富集土壤中的虫生真菌感染目标害虫 | 第21页 |
| ·虫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培养 | 第21-22页 |
| ·CQMa117菌株的菌株鉴定 | 第22-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 ·CQMa117菌株的生物学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 ·CQMa117菌株的ITS序列特征 | 第26-27页 |
| ·CQMa117菌株分类地位的确定 | 第27-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3 CQMa117菌株的生物学培养特性 | 第30-4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测量项目的确定 | 第32页 |
| ·CQMa117菌株的固体培养营养筛选 | 第32-33页 |
| ·固体发酵物料配方优化实验 | 第33-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 ·CQMa117菌株的固体培养营养筛选 | 第34-38页 |
| ·固体发酵物料配方优化筛选 | 第38-40页 |
| ·讨论 | 第40-43页 |
| ·CQMa117菌株的固体培养营养筛选 | 第40-41页 |
| ·固体发酵物料配方优化筛选 | 第41-43页 |
| 4 CQMa117菌株的毒力效果研究 | 第43-51页 |
| ·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 ·实验材料 | 第44-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46页 |
|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 ·毒土方法测定CQMa117菌株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效果 | 第46页 |
| ·点滴法测定CQMa117菌株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效果 | 第46页 |
| ·点滴法测定CQMa117菌株的杀虫谱 | 第46页 |
| ·菌株酯酶酶型的确定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毒土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效果 | 第47页 |
| ·菌悬液对蔗根土天牛幼虫的毒力效果 | 第47-48页 |
| ·CQMa117菌株的杀虫谱 | 第48页 |
| ·菌株酯酶酶型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讨论 | 第49-51页 |
| ·绿僵菌侵染寄主 | 第49-50页 |
| ·酯酶与毒力的相关性 | 第50-51页 |
| 5 主要研究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 第51-5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1页 |
| ·后续工作建议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附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