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5页 |
2 以往研究进展与值得研究的问题 | 第15-51页 |
·组织学习相关研究回顾 | 第15-30页 |
·组织学习内涵 | 第15-18页 |
·组织学习的类型 | 第18-20页 |
·组织学习环境 | 第20-21页 |
·组织学习过程 | 第21-26页 |
·组织学习任务 | 第26-27页 |
·组织学习的维度和测量 | 第27-30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研究回顾 | 第30-33页 |
·人力资源匹配的概念 | 第30-31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的整合模型 | 第31-32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的实质 | 第32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作用 | 第32-33页 |
·人力资源储备能力研究 | 第33-40页 |
·人力资源储备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可录用能力的发展和内涵 | 第34-36页 |
·可录用能力的测量 | 第36页 |
·基于胜任特征的可录用能力五要素 | 第36-40页 |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 第40-46页 |
·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 第40-43页 |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 第43-44页 |
·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的类型 | 第44-45页 |
·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影响作用 | 第45-46页 |
·组织学习与组织匹配、人力资源储备能力的关系研究 | 第46-47页 |
·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的关系研究 | 第46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的关系 | 第46-47页 |
·组织学习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的关系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1页 |
·以往的研究小结 | 第47-49页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49-51页 |
3 研究构思和研究设计 | 第51-61页 |
·研究构思与研究假设 | 第51-58页 |
·研究构思框架与说明 | 第51-52页 |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 第52-58页 |
·研究意义与目标 | 第58-59页 |
·研究意义 | 第58-59页 |
·研究目标 | 第59页 |
·研究使用方法和流程 | 第59-60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59-60页 |
·论文的研究流程 | 第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4 访谈研究 | 第61-69页 |
·访谈研究目的 | 第61页 |
·访谈研究的方法 | 第61-62页 |
·访谈设计 | 第61页 |
·访谈取样 | 第61-62页 |
·访谈总结 | 第62-66页 |
·人力资源储备能力概念及构思维度的验证 | 第62-65页 |
·组织学习策略与人力资源储备能力关系 | 第65-66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 | 第66页 |
·访谈结论对于问卷的修订 | 第66-69页 |
5 问卷研究 | 第69-105页 |
·问卷研究目的 | 第69页 |
·问卷的设计 | 第69-73页 |
·问卷的来源 | 第69-71页 |
·问卷修订 | 第71-73页 |
·问卷测试 | 第73-76页 |
·小规模试测 | 第73-74页 |
·问卷发放 | 第74-75页 |
·数据收集情况 | 第75-76页 |
·样本特征描述 | 第76页 |
·问卷统计分析 | 第76-105页 |
·探索性因素分析、描述统计 | 第76-87页 |
·方差分析 | 第87-91页 |
·相关分析 | 第91-93页 |
·回归分析 | 第93-100页 |
·人力资源匹配过程特征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00-103页 |
·人力资源策略的缓冲作用分析 | 第103-105页 |
6 研究讨论与结论 | 第105-133页 |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讨论 | 第105-124页 |
·论文构思主要变量的讨论 | 第105-115页 |
·不同企业特征和个体特征下的组织学习差异 | 第115-118页 |
·组织学习、人力资源匹配和人力资源储备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118-123页 |
·人力资源策略的缓冲效应分析 | 第123-124页 |
·本研究构思模型修正 | 第124-125页 |
·本研究取得的进展 | 第125-127页 |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27-130页 |
·打造学习型组织,为组织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第127-128页 |
·加强组织学习,促进人力资源匹配 | 第128-129页 |
·提高人力资源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储备能力 | 第129-130页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30-131页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附录 | 第143-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