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人格 | 第12页 |
·人格魅力 | 第12页 |
·高校辅导员 | 第12-13页 |
·辅导员人格 | 第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关于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内涵与特征方面 | 第13-14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影响方面 | 第14-15页 |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提高方面 | 第15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第17-25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紧迫性 | 第17-19页 |
·辅导员人格的现状 | 第17页 |
·辅导员人格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辅导员人格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18-19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意义 | 第19-25页 |
·对学生人格培养的影响 | 第19-22页 |
·外部环境的急迫需求 | 第22-24页 |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求 | 第24-25页 |
第3章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理论与方法 | 第25-32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形成提高过程中的积极因素 | 第25-26页 |
·辅导员人格魅力形成提高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 第26-27页 |
·能力结构理论下的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 | 第27-29页 |
·必须具备辅导员这一职业所需要的一般能力 | 第27-28页 |
·不断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 第28页 |
·拥有关键能力,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 | 第28-29页 |
·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形成要注重长期性与连续性相结合 | 第29页 |
·社会学习理论下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 | 第29-30页 |
·社会学习理论的涵义 | 第29页 |
·社会学习理论对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启示 | 第29-30页 |
·心理干预理论下的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 | 第30-32页 |
·释放消极情绪 | 第30页 |
·对抗失落情绪 | 第30-31页 |
·调整失衡心态 | 第31-32页 |
第4章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目标与方向 | 第32-40页 |
·辅导员与高校教师在人格魅力上的异同 | 第32-33页 |
·相同之处 | 第32页 |
·相异之处 | 第32-33页 |
·优秀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基本特征 | 第33-40页 |
·外倾性 | 第33-35页 |
·创新性 | 第35-37页 |
·自律性 | 第37-39页 |
·稳定性 | 第39-40页 |
第5章 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加强自身学习,提升辅导员人格修养 | 第40-41页 |
·实践中锻炼磨砺,在实践中自省自警自励 | 第41-42页 |
·自我认识和评价是形成高尚人格魅力的前提 | 第41页 |
·自我调整与修正是形成高尚人格魅力的基本途径 | 第41页 |
·自我超越与完善是形成高尚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 | 第41-42页 |
·学校培养、培训是提高辅导员人格魅力的重要方法 | 第42-43页 |
·完善培养机制,增加业务培训,促进辅导员的成长与发展 | 第42页 |
·建立竞争体系,改善管理机制,重在实绩考核,为辅导员成长创造优越的平台 | 第42页 |
·创新辅导员成长导师制 | 第42-43页 |
·社会重视是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重要条件 | 第43-44页 |
·辅导员的成长和发展是辅导员职业的社会化过程 | 第43页 |
·辅导员高尚人格魅力是引导形成社会新风尚的组成部分 | 第43页 |
·让社会为辅导员塑造高尚人格魅力提供环境和土壤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