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酶的应用论文

假单胞菌属No.2120产D-甘露糖异构酶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8-11页
   ·D-甘露糖的结构与性质第8页
   ·D-甘露糖的应用第8-9页
   ·D-甘露糖的来源第9页
     ·从自然界植物中提取第9页
     ·化学法第9页
     ·酶法转化生成D-甘露糖第9页
   ·D-甘露糖异构酶的研究现状第9-10页
   ·酶法转化生成D-甘露糖第10页
   ·立题依据、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0-11页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10页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10-1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1-18页
   ·菌种第11页
   ·培养基第11页
   ·主要试剂第11页
   ·主要仪器第11页
   ·实验方法第11-18页
     ·培养方法第11页
     ·粗酶液的制备第11-12页
     ·试剂的制备第12页
     ·酶活力测定方法第12页
     ·D-果糖转化率的测定第12-13页
       ·转化率的定义第12页
       ·转化率的测定方法第12-13页
     ·假单胞菌属诱变育种的初探第13-14页
     ·半胱氨酸-咔唑法快速测定D-甘露糖异构酶酶活力方法的确定第14-15页
     ·摇瓶发酵条件的优化第15页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15-16页
     ·超声波破碎提取D-甘露糖异构酶第16页
     ·D-甘露糖异构酶的初步纯化第16-17页
     ·D-果糖到D-甘露糖的酶转化工艺第17-18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8-38页
   ·假单胞菌属诱变育种的初探第18-20页
     ·出发菌株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第18页
     ·紫外诱变剂量的确定第18-19页
     ·筛选方法的建立与结果第19-20页
     ·遗传稳定性的测定第20页
   ·半胱氨酸-咔唑法快速测定D-甘露糖异构酶活力方法的确定第20-23页
     ·试剂加入顺序的试验第20页
     ·显色温度和时间的选择第20-21页
     ·显色稳定性第21页
     ·半胱氨酸盐酸盐溶液的有效时间第21-22页
     ·底物(D-甘露糖)浓度显色的影响第22页
     ·最低检出限、标准曲线第22页
     ·精密度实验第22-23页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23页
   ·No.2120 最佳摇瓶发酵条件的确定第23-25页
     ·初始pH 对产酶的影响第23-24页
     ·培养温度对产酶的影响第24页
     ·装液量及转速对产酶的影响第24-25页
     ·接种量对产酶的影响第25页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25-32页
     ·最适碳源的选择第25-26页
     ·最适氮源的选择第26-27页
     ·最适无机盐的选择第27页
     ·吐温的选择第27页
     ·Plackett-Burman 设计筛选影响产酶的主效因子第27-28页
     ·最陡爬坡实验研究最大响应值的响应区域第28-29页
     ·响应面实验设计筛选重要因素的最优水平第29-30页
     ·岭脊分析第30-31页
     ·假单胞菌属No.2120 产酶发酵曲线第31-32页
   ·超声波破碎提取D-甘露糖异构酶第32-35页
     ·超声波输出功率对酶活的影响第32页
     ·超声波每次辐射的时间对酶活的影响第32页
     ·超声波工作总时间对酶活的影响第32-33页
     ·每克细胞的缓冲液加入量(mL/g)对酶活的影响第33页
     ·正交实验结果第33-35页
   ·D-甘露糖异构酶的初步纯化第35页
   ·一些D-甘露糖异构酶产生菌产D-甘露糖异构酶的活力的比较第35页
   ·D-果糖到D-甘露糖的酶转化工艺第35-38页
     ·反应体系中缓冲液的pH 对酶法制备D-甘露糖的影响第35-36页
     ·温度对D-果糖到D-甘露糖转化率的影响第36页
     ·转化时间对D-果糖到D-甘露糖转化率的影响第36-37页
     ·底物浓度对D-果糖到D-甘露糖转化率的影响第37页
     ·验证实验第37-38页
主要结论与不足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代谢组学的微囊藻毒素-LR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激光技术在防伪印刷中的应用(PET全息薄膜光学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