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代谢组学的微囊藻毒素-LR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7-12页
   ·微囊藻毒素的研究进展第7-8页
     ·微囊藻毒素的一般概况第7-8页
     ·微囊藻毒素的毒性第8页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第8-11页
     ·代谢组学简介第8页
     ·代谢组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第8-10页
     ·代谢组学的一般应用第10-11页
   ·立题依据第11-12页
2.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2-17页
   ·实验材料与设备第12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12页
     ·实验仪器设备第12页
   ·实验方法第12-17页
     ·小鼠实验模型的建立第12-13页
     ·样品采取第13页
     ·脏器系数的测定第13页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测定第13-14页
     ·尿素氮(BUN)的测定第14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第14页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第14页
     ·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样品采集第14-15页
     ·体增重第15页
     ·内脏系数第15页
     ·组织切片第15页
     ·微囊藻毒素(MC)-LR 对大鼠的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之样品处理第15页
     ·数据采集第15-16页
     ·数据分析第16页
     ·代谢物鉴定第16-17页
3. 结果与讨论第17-37页
   ·MC-LR 对小鼠的毒性实验第17-21页
     ·对脏器系数的影响第17-18页
     ·.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第18-19页
     ·对尿素氮(BUN)的影响第19-20页
     ·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第20-21页
   ·MC-LR 对大鼠的毒性研究第21-37页
     ·对体增重的影响第21-22页
     ·对内脏系数的影响第22页
     ·组织切片第22-23页
     ·MC-LR 体内代谢的标志物第23-37页
主要结论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4页
附录一:主成分分析散点图第44-45页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油酸异构酶基因的克隆表达
下一篇:假单胞菌属No.2120产D-甘露糖异构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