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论观照下的《文心雕龙》英译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绪论 | 第13-22页 |
| ·《文心雕龙》主要价值及影响 | 第13-15页 |
| ·《文心雕龙》翻译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选题动机和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思路 | 第17-21页 |
| ·创新点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第一章 《文心雕龙》的整体观 | 第22-55页 |
| ·《文心雕龙》的整体观及其理论渊源 | 第22-36页 |
| ·《文心雕龙》文论思想的整体论特征 | 第22-29页 |
| ·西方哲学中的整体论 | 第29-34页 |
| ·中国古代哲学整体论 | 第34-36页 |
| ·整体观在《文心雕龙》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存在方式 | 第36-43页 |
| ·情采关系的叙述策略 | 第37-40页 |
| ·情采关系的理论内涵 | 第40-43页 |
| ·整体论的理论内核 | 第43-49页 |
| ·哲学整体观 | 第43-46页 |
| ·文学批评整体观 | 第46-49页 |
| ·情采关系对翻译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49-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第二章 翻译研究的整体论反思 | 第55-72页 |
| ·形式在中国传统直译论与意译论中的地位 | 第55-61页 |
| ·直译论的形式化倾向 | 第56-58页 |
| ·意译论对形式的放弃 | 第58-61页 |
| ·同一性与差异性译论在形意关系上的倾向性 | 第61-70页 |
| ·面向同一性的译论在形式上的两种倾向 | 第62-64页 |
| ·面向差异性的译论对形式的利用 | 第64-70页 |
| 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三章 《文心雕龙》整体观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72-114页 |
| ·原著总体思想在翻译中的首要地位 | 第72-90页 |
| ·翻译本质论对原著思想的忽略 | 第73-81页 |
| ·原著思想在翻译中的地位 | 第81-90页 |
| ·形式在翻译中的地位 | 第90-103页 |
| ·形式缺席的认识论根源 | 第91-97页 |
| ·形式绝对化的认识论根源 | 第97-101页 |
| ·形式在翻译中的地位的整体论思考 | 第101-103页 |
| ·翻译整体观构想 | 第103-112页 |
| ·形式与内容在翻译中的体现 | 第104-106页 |
| ·翻译的整体观 | 第106-109页 |
| ·整体在翻译中的实现途径构想 | 第109-112页 |
| 小结 | 第112-114页 |
| 第四章 从整体论视角看《文心雕龙》英译现状 | 第114-143页 |
| ·《文心雕龙》英译及其研究现状 | 第114-124页 |
| ·《文心雕龙》英译及研究的贫乏 | 第115-118页 |
| ·与其它典籍英译的对比分析 | 第118-124页 |
| ·《文心雕龙》英译的制约因素 | 第124-138页 |
| ·概念体系的差异 | 第124-128页 |
| ·文体的差异 | 第128-131页 |
| ·文论思想取向的差异 | 第131-135页 |
|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135-138页 |
| ·现有英译对《文心雕龙》主要形式特征的取舍 | 第138-141页 |
| 小结 | 第141-143页 |
| 第五章 现代阐释型英译对形式的忽略及其主要缺陷 | 第143-164页 |
| ·主要译本概述 | 第144-146页 |
| ·杨宪益译本:中国大陆学者的尝试 | 第144-145页 |
| ·黄兆杰译本:古代文论现代化的实践 | 第145-146页 |
| ·译本倾向及翻译策略 | 第146-163页 |
| ·浅化与变形 | 第147-154页 |
| ·现代阐释型英译的流畅化趋向 | 第154-157页 |
| ·现代阐释型英译对形式的过度忽略 | 第157-163页 |
| 小结 | 第163-164页 |
| 第六章 研究型英译的倾向性及成因 | 第164-204页 |
| ·主要译本概述 | 第164-173页 |
| ·施友忠译本:西方《文心雕龙》英译肇端 | 第164-168页 |
| ·宇文所安译本:西方汉学家的另类视角 | 第168-171页 |
| ·杨国斌译本:对施友忠译本的借鉴与改变 | 第171-173页 |
| ·译本倾向及翻译策略 | 第173-202页 |
| ·注释对英译的影响 | 第173-177页 |
| ·互文对英译的影响 | 第177-184页 |
| ·现有研究型英译的主要瑕疵 | 第184-198页 |
| ·主要成因分析 | 第198-200页 |
| ·研究型英译的相对合理性 | 第200-202页 |
| 小结 | 第202-204页 |
| 结论 | 第204-2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225页 |
| 致谢 | 第225-226页 |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 第2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