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44页 |
一 疥螨与疥螨病研究进展 | 第18-30页 |
1 病原形态与分类 | 第18-19页 |
·病原形态 | 第18页 |
·分类 | 第18-19页 |
2 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生活史 | 第19-20页 |
·生活习性 | 第20页 |
3 流行病学 | 第20-21页 |
·宿主 | 第20-21页 |
·感染与流行 | 第21页 |
·疥螨病流行的促进因素 | 第21页 |
4 临床症状 | 第21-22页 |
5 病理学变化 | 第22-23页 |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22页 |
·血液病理学变化 | 第22-23页 |
6 致病过程及机理 | 第23-24页 |
7 免疫学 | 第24-26页 |
·抗原研究 | 第24-25页 |
·疥螨引起的免疫应答 | 第25-26页 |
8 疥螨的分子生物学 | 第26-28页 |
·疥螨的遗传学研究 | 第26-27页 |
·疥螨cDNA文库的构建 | 第27页 |
·疥螨表达序列标签(EST)分析 | 第27-28页 |
9 诊断 | 第28-29页 |
·病原学诊断 | 第28页 |
·免疫学诊断 | 第28-29页 |
·血凝抑制实验 | 第28页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第28-29页 |
·聚合酶链反应(PCR) | 第29页 |
10 治疗 | 第29-30页 |
11 展望 | 第30页 |
二 寄生虫核酸疫苗研究进展 | 第30-43页 |
1 原虫核酸疫苗 | 第30-37页 |
·疟疾 | 第31-32页 |
·利什曼原虫病(Leishmaniosis) | 第32页 |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 | 第32-33页 |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 第33-36页 |
·球虫病(Coccidiosis) | 第36-37页 |
·泰勒虫病 | 第37页 |
2 蠕虫核酸疫苗 | 第37-42页 |
·血吸虫病(Schistosomiosis) | 第37-40页 |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 | 第37-39页 |
·代谢酶类基因片段 | 第39-40页 |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 第40-41页 |
·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 | 第41-42页 |
·捻转血矛线虫病 | 第42页 |
3 节肢昆虫核酸疫苗 | 第42页 |
4 寄生虫核酸疫苗的展望 | 第42-43页 |
三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44-139页 |
第一章 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序列的兔和猪四个疥螨分离株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44-59页 |
引言 | 第44-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页 |
·载体、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45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5页 |
·培养基及常用液体的配制 | 第45页 |
·试验方法 | 第45-48页 |
·疥螨虫体的采集 | 第45-46页 |
·疥螨虫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6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46-47页 |
·PCR的反应体系和条件 | 第47页 |
·PCR产物的纯化 | 第47页 |
·序列分析与系统树的建立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1页 |
·4个疥螨分离株COI基因序列变异及组成 | 第48-51页 |
·疥螨分离株的COI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51页 |
·基于疥螨COI基因构建分子系统树 | 第51页 |
3 讨论 | 第51-57页 |
·DNA提取 | 第51-54页 |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基因的选择 | 第54页 |
·基因序列组成特征 | 第54-55页 |
·密码子不同位点碱基组成特征 | 第55页 |
·氨基酸组成和密码子使用特征 | 第55页 |
·疥螨属内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 | 第55-57页 |
·目前采用传统分类方法对疥螨属内的种级分类尚存一定争议 | 第55-56页 |
·分子标记基因已广泛应用于疥螨属内螨虫的分类学研究中 | 第56-57页 |
·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物种分类地位的确定依据 | 第57页 |
4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二章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基因的扩增及序列分析 | 第59-78页 |
引言 | 第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9-63页 |
·材料 | 第59-60页 |
·兔疥螨虫株来源 | 第59-60页 |
·载体、菌株、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6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0页 |
·培养基及常用液体的配制 | 第60页 |
·试验方法 | 第60-63页 |
·兔疥螨总RNA的提取 | 第60-61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61页 |
·RT-PCR扩增体系与反应条件 | 第61-62页 |
·PCR产物回收与连接 | 第62页 |
·转化 | 第62页 |
·重组质粒DNA的小量制备 | 第62-63页 |
·重组质粒的PCR鉴定和酶切鉴定 | 第63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 第63页 |
2 结果 | 第63-75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基因的RT-PCR扩增与重组质粒pMD18-T-Pmy鉴定 | 第63-65页 |
·副肌球蛋白基因的序列测定、碱基组成及同源性分析 | 第65-68页 |
·疥螨虫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的碱基组成分析 | 第65-68页 |
·GenBank中报道的螨类副肌球蛋白基因及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析 | 第68页 |
·副肌球蛋白基因的系统树构建 | 第68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8-75页 |
·副肌球蛋白基因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 第68-70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氨基酸分析 | 第70-71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分析 | 第71-72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疏水性预测 | 第72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跨膜区分析 | 第72-73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糖基化位点预测 | 第73-74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的信号肽位点预测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7页 |
·兔疥螨虫株副肌球蛋白密码子偏向性分析 | 第75页 |
·GenBank中登录的疥螨虫株副肌球蛋白基因间的比较 | 第75-76页 |
·基于副肌球蛋白基因进行各物种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76-77页 |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基因的特性 | 第77页 |
4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兔疥螨副肌球蛋白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 | 第78-99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9-87页 |
·材料 | 第79-80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79页 |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7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9页 |
·培养基和常用溶液的配制 | 第79-80页 |
·试验方法 | 第80-87页 |
·pET32a-Pmy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 第80-85页 |
·pVAX1-Pmy重组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 | 第85-87页 |
2 结果 | 第87-93页 |
·pET32a-Pmy在大肠杆菌中的原核表达 | 第87-91页 |
·pET32a-Pmy的PCR鉴定和酶切鉴定 | 第87页 |
·重组pET32a-Pmy表达质粒的诱导表达 | 第87-88页 |
·重组质粒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88-90页 |
·融合蛋白表达产物Western-Blotting检测 | 第90-91页 |
·Pmy-pVAX1在COS-7细胞中的真核表达 | 第91-93页 |
·真核表达载体pVAX1-Pmy的PCR和酶切鉴定 | 第91页 |
·脂质体转染和RT-PCR检测基因转录 | 第91-92页 |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第92-93页 |
3 讨论 | 第93-98页 |
·副肌球蛋白的分布和特征 | 第93页 |
·原核表达系统 | 第93-96页 |
·原核表达载体的选择 | 第93-94页 |
·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94-95页 |
·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形式 | 第95-96页 |
·包涵体的纯化及目的蛋白的回收 | 第96页 |
·真核表达系统 | 第96-98页 |
·pVAX1特性 | 第96-97页 |
·关于转染的影响因素 | 第97页 |
·转染细胞的选择 | 第97-98页 |
·目的抗原的检测 | 第98页 |
4 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pVAX1-Pmy真核质粒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安全性研究 | 第99-109页 |
引言 | 第9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9-103页 |
·材料 | 第99-100页 |
·试验动物 | 第99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99页 |
·主要试剂 | 第99-10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0页 |
·常用液体配制 | 第100页 |
·试验方法 | 第100-103页 |
·Pmy-pVAX1质粒的大量制备及纯化 | 第100-102页 |
·核酸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 第102-103页 |
2 结果 | 第103-106页 |
·Pmy-pVAX1质粒在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 | 第103-105页 |
·质粒的安全性检测结果 | 第105-106页 |
3 讨论 | 第106-107页 |
·DNA疫苗的分布 | 第106-107页 |
·DNA疫苗的安全性 | 第107页 |
4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兔γ-干扰素(γ-IFN)、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4(IL-4)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109-114页 |
引言 | 第10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9-111页 |
·材料 | 第109-110页 |
·载体、质粒和菌株 | 第109页 |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109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09-110页 |
·培养基及常用液体的配制 | 第110页 |
·试验方法 | 第110-111页 |
·双酶切反应 | 第110页 |
·酶切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110页 |
·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110页 |
·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110-111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111页 |
2 结果 | 第111-112页 |
·兔IL-2、IL-4和γ-IFN基因片段的获取 | 第111页 |
·pVAX1-IL-2、pVAX1-IL-4和pVAX1-IFN-γ酶切鉴定结果 | 第111-112页 |
3 讨论 | 第112-113页 |
·构建三种细胞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意义 | 第112-113页 |
·兔IL-2、IL-4和γ-IFN基因的获得 | 第113页 |
4 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六章 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及蛋白疫苗的小鼠免疫研究 | 第114-139页 |
引言 | 第11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5-120页 |
·材料 | 第116-117页 |
·实验动物 | 第116页 |
·质粒、菌株和细胞 | 第116页 |
·工具酶和主要试剂 | 第11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16页 |
·培养基及常用液体的配制 | 第116-117页 |
·方法 | 第117-120页 |
·核酸疫苗和蛋白疫苗的准备 | 第117页 |
·小鼠的免疫 | 第117-118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118页 |
·基因免疫小鼠体液免疫水平的检测 | 第118页 |
·基因免疫小鼠细胞免疫水平的检测 | 第118-120页 |
2 结果 | 第120-132页 |
·免疫前后小鼠血清抗体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120-125页 |
·小鼠血清中IgG的检测结果 | 第120-122页 |
·小鼠血清中IgG1的检测结果 | 第122页 |
·小鼠血清中IgG2a的检测结果 | 第122-125页 |
·小鼠血清中IgE的检测结果 | 第125页 |
·小鼠血清中IgM的检测结果 | 第125页 |
·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检测结果 | 第125-129页 |
·小鼠脾细胞悬液分泌的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129-131页 |
·IL-2、IL-4、IL-5及γ-IFN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129页 |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第129-131页 |
·小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数量的检测结果 | 第131-132页 |
3 讨论 | 第132-137页 |
·关于DAN疫苗的免疫途径 | 第132页 |
·关于基因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机制 | 第132-133页 |
·宿主感染疥螨后的免疫应答特征 | 第133-134页 |
·核酸疫苗和蛋白疫苗的免疫效果 | 第134-137页 |
·抗体的检测 | 第135-136页 |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 第136页 |
·细胞因子的检测 | 第136-137页 |
·流式检测结果 | 第137页 |
4 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139-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