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第18-21页 |
·理论意义 | 第19-20页 |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目标 | 第21页 |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7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总体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8-57页 |
·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28-35页 |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8-31页 |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31-33页 |
·基于知识观点的产业集群理论 | 第33-35页 |
·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5-44页 |
·关于知识及其分类的研究综述 | 第35-41页 |
·关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41-44页 |
·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44-50页 |
·知识转移的内涵 | 第44-46页 |
·知识转移的模型 | 第46-49页 |
·集群知识转移的研究 | 第49-50页 |
·知识转移情境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50-54页 |
·有关知识情境的研究综述 | 第50-52页 |
·情境与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52-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第三章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分析 | 第57-80页 |
·产业集群中的知识类型、层次及主要特征 | 第57-62页 |
·集群的知识类型 | 第57-58页 |
·集群的知识层次 | 第58-60页 |
·集群知识的主要特征 | 第60-62页 |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与本地化的知识溢出 | 第62-64页 |
·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流动方式 | 第62-63页 |
·产业集群内本地化的知识溢出 | 第63-64页 |
·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主体与层次 | 第64-68页 |
·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主体分析 | 第64-66页 |
·产业集群内知识转移的层次 | 第66-68页 |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制 | 第68-77页 |
·集群企业的知识存量与知识流量 | 第68-70页 |
·信任机制 | 第70-71页 |
·动力机制——企业间"知识势差" | 第71-73页 |
·过程机制 | 第73-77页 |
·集群企业的知识转移模型 | 第77-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四章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分析 | 第80-98页 |
·情境与知识的情境性 | 第80-81页 |
·情境 | 第80-81页 |
·知识的情境性 | 第81页 |
·企业知识情境及其特点 | 第81-83页 |
·情境认知及其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 | 第83-87页 |
·情境认知 | 第83-84页 |
·情境认知对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影响 | 第84-87页 |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情境模式 | 第87-90页 |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情境的多维度研究框架 | 第90-94页 |
·知识转移中的情境因素概述 | 第90-92页 |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中的多维度情境研究框架 | 第92-94页 |
·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各情境维度分析 | 第94-96页 |
·集群知识转移企业的主体情境维度分析 | 第94-95页 |
·所转移知识特性的情境维度分析 | 第95页 |
·集群知识转移主体企业间距离情境维度分析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集群企业情境知识转移模型的构建 | 第98-115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98-101页 |
·主体情境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 | 第101-106页 |
·集群内知识发送方企业主体情境的作用机制 | 第101-103页 |
·集群内知识接受方企业主体情境的作用机制 | 第103-106页 |
·所转移知识特性情境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 | 第106-110页 |
·主体企业间距离情境维度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作用机制 | 第110-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动态演变: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仿真研究 | 第115-149页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仿真研究方法 | 第115-121页 |
·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原理 | 第115-116页 |
·标准元胞自动机构成的基本元素 | 第116-120页 |
·元胞自动机的一般特点 | 第120-121页 |
·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CA仿真模型 | 第121-130页 |
·CA运用于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1-124页 |
·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CA仿真模型设计 | 第124-130页 |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第130-146页 |
·实验参数的设定 | 第130-131页 |
·系统模拟仿真步骤 | 第131-132页 |
·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过程CA仿真 | 第132-133页 |
·转移意愿与转移能力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仿真 | 第133-135页 |
·接受意愿、学习能力与吸收能力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仿真 | 第135-137页 |
·所转移知识特性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仿真 | 第137-140页 |
·企业间距离情境作用下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的仿真 | 第140-146页 |
·仿真结论 | 第146-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七章 情境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 第149-182页 |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149-154页 |
·初始问卷的设计 | 第149-151页 |
·试调查与问卷修正 | 第151-152页 |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152-153页 |
·变量设置与分析方法 | 第153-154页 |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54-157页 |
·效度分析 | 第157-169页 |
·量表总体效度分析 | 第157-160页 |
·各分量表效度分析 | 第160-169页 |
·信度分析 | 第169-170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170-171页 |
·回归分析 | 第171-176页 |
·知识发送方情境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71-172页 |
·知识接受方情境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72-173页 |
·所转移知识特性情境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73-174页 |
·知识转移主体企业间距离情境与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74-176页 |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启示的讨论 | 第176-181页 |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76-177页 |
·对集群企业知识转移启示的讨论 | 第177-181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182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82-18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82-184页 |
·论文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184-185页 |
·本章小结 | 第185-186页 |
参考文献 | 第186-197页 |
附录1 集群企业情境知识转移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197-202页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202-203页 |
致谢 | 第203-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