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7页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9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二、实际意义 | 第15-18页 |
三、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19-23页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19-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页 |
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1-2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23页 |
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和将来研究方向 | 第24-27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4-25页 |
二、将来研究方向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27-57页 |
第一节 科层制理论 | 第27-37页 |
一、国外科层体制的理论研究 | 第27-35页 |
二、现代企业科层治理理论观点 | 第35-37页 |
第二节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7-48页 |
一、委托代理关系缘起 | 第37-40页 |
二、国外委托—代理理论的新发展 | 第40-45页 |
三、委托代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48-57页 |
一、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现状 | 第48-50页 |
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现状 | 第50-57页 |
第三章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 | 第57-86页 |
第一节 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生成机理 | 第57-64页 |
一、道德风险实质是相关利益主体间的目标冲突 | 第57-59页 |
二、道德风险的根源是信息失衡 | 第59页 |
三、道德风险行为的诱因 | 第59-62页 |
四、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的实证 | 第62-64页 |
第二节 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动机模型 | 第64-69页 |
一、道德风险动机模型 | 第65页 |
二、影响道德风险行为动机的因素 | 第65-67页 |
三、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 | 第67-69页 |
四、结论 | 第69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干预与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 | 第69-85页 |
一、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虚置下各级政府的干预 | 第70-73页 |
二、预算软约束、寻租收益与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 | 第73-77页 |
三、科层经理人双重任务下的道德风险行为模型 | 第77-84页 |
四、总结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 | 第86-117页 |
第一节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银行科层机构设置分析 | 第86-90页 |
一、科层机构设置的委托代理观 | 第86页 |
二、委托效率、代理成本与机构层级 | 第86-87页 |
三、银行科层机构规模和层级研究:基于委托代理模型 | 第87-90页 |
第二节 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模式 | 第90-93页 |
一、科层机构设置原则 | 第90-91页 |
二、三种科层机构设置模式比较 | 第91-93页 |
第三节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演进和现状 | 第93-101页 |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的演进 | 第93-95页 |
二、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弊端 | 第95-98页 |
三、国有商业银行DEA实证检验:科层机构设置与银行效率 | 第98-101页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改革中代理人动力机制 | 第101-110页 |
一、理论前提和假设条件 | 第102页 |
二、分支机构博弈模型的构造 | 第102-103页 |
三、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和进化稳定策略 | 第103-108页 |
四、复制动态过程的启示 | 第108-110页 |
第五节 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的国际比较:案例分析和借鉴 | 第110-115页 |
一、标准渣打银行科层机构设置 | 第110-111页 |
二、摩根大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 | 第111-112页 |
三、两家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的共同特征 | 第112-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 | 第117-148页 |
第一节 企业权限配置的组织有效性 | 第117-124页 |
一、企业权限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17-120页 |
二、企业权限配置方式 | 第120-121页 |
三、权限配置方式与组织绩效关系 | 第121-124页 |
第二节 企业权限配置的模型分析 | 第124-134页 |
一、基于不确定因素的集权和授权契约 | 第124-130页 |
二、权限配置先后次序与激励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的演变历程 | 第134-136页 |
一、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管理阶段 | 第134-135页 |
二、放权搞活为中心的企业化改革阶段 | 第135页 |
三、法人授权管理为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阶段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权限上收:多级授权体制下权宜之策 | 第136-143页 |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发展现状 | 第136-137页 |
二、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主要问题 | 第137-138页 |
三、权益之策——权限上收 | 第138-139页 |
四、总行控制力、分支行应变力与权限配置 | 第139-143页 |
第五节 国外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案例 | 第143-146页 |
一、花旗银行:动态调整、收放有度 | 第143-144页 |
二、德意志银行:过度分权、弱化整体 | 第144-146页 |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机制 | 第148-192页 |
第一节 委托代理视角下现代商业银行激励机制概述 | 第148-151页 |
一、现代商业银行经理人激励体系 | 第148-149页 |
二、激励三要素:物质激励、竞争激励和精神激励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现状 | 第151-156页 |
一、控制权激励低效 | 第151-152页 |
二、内外部竞争低效 | 第152-153页 |
三、薪酬激励低效 | 第153-154页 |
四、绩效考核制度低效 | 第154-155页 |
五、培训激励低效 | 第155-156页 |
第三节 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模型分析 | 第156-167页 |
一、收益时滞性、任职短期性与科层经理人有效激励分析 | 第156-162页 |
二、薪酬激励方式的比较分析 | 第162-166页 |
三、结论 | 第166-167页 |
第四节 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绩效考核基数确定研究 | 第167-176页 |
一、传统绩效考核基数确定法 | 第168-169页 |
二、基数确定法的模型解析 | 第169-174页 |
三、联合确定基数法现实案例 | 第174-175页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175-176页 |
第五节 内外部经理人市场与银行科层棘轮效应的改善 | 第176-184页 |
一、封闭环境下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棘轮效应分析 | 第176-178页 |
二、外部经理人市场与棘轮效应的改善 | 第178-181页 |
三、内部经理人市场与棘轮效应的改善 | 第181-183页 |
四、结论与建议 | 第183-184页 |
第六节 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案例分析 | 第184-190页 |
一、花旗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 | 第184-186页 |
二、日本株式会社三井住友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 | 第186-187页 |
三、招商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 | 第187-189页 |
四、中外商业银行经理人激励机制比较 | 第189-190页 |
本章小结 | 第190-192页 |
第七章 国有商业银行优化科层治理的制度安排 | 第192-225页 |
第一节 科层组织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192-197页 |
一、层级扁平、职能垂直的矩阵结构 | 第192-195页 |
二、渐进视角下银行科层组织结构改革 | 第195-196页 |
三、几个难点 | 第196-197页 |
第二节 科层治理中集权和分权的综合权衡 | 第197-202页 |
一、权限配置差异化 | 第197-198页 |
二、权限配置与授权等级评价 | 第198-200页 |
三、纵横双向的权限配置模式创新 | 第200-201页 |
四、权限配置的关键一环:总行对二级分行权限的直接管理 | 第201-202页 |
第三节 全方位科层激励机制构建 | 第202-215页 |
一、构建科层激励机制的条件 | 第202-208页 |
二、内部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208-212页 |
三、外部激励机制的构建 | 第212-215页 |
第四节 科层内部控制的强化 | 第215-223页 |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含义和基本原则 | 第215-216页 |
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定位 | 第216-217页 |
三、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三维架构设计 | 第217-220页 |
四、内部控制机制的关键:彼此制衡的权力 | 第220-221页 |
五、内部控制机制的媒质: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反映 | 第221-222页 |
六、内部控制机制的保障:配套体系建设 | 第22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23-225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225-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36-237页 |
后记 | 第237-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