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拟南芥耐低硫突变体高通量筛选的建立 | 第1-62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拟南芥及其研究简介 | 第11页 |
·激活标记简介 | 第11-12页 |
·根瘤农杆菌和T-DNA转化简介 | 第12-16页 |
·根瘤农杆菌和Ti质粒 | 第12页 |
·T-DNA载体简介 | 第12-14页 |
·T-DNA的转移和整合机制 | 第14-15页 |
·拟南芥浸花转化 | 第15-16页 |
·植物硫代谢 | 第16-24页 |
·植物硫营养重要性概述 | 第16-17页 |
·植物体内硫的吸收、转运、同化和代谢 | 第17-18页 |
·半胱氨酸(Cys)和谷胱甘肽(GSH) | 第18-19页 |
·硫对于植物生长生存的调节作用 | 第19-21页 |
·硫营养高效利用 | 第21-24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4-35页 |
·实验材料培养 | 第24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4-2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化学转化法) | 第24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电转化法) | 第24-25页 |
·材料转化筛选与T-DNA插入突变体库建立 | 第25-26页 |
·pSKI105质粒DNA的农杆菌电激转化 | 第25页 |
·pSKI105激活突变体的创建(浸花转化和除草剂筛选) | 第25-26页 |
·拟南芥耐低硫突变体突变体的筛选 | 第26-29页 |
·硫吸收动力学分析 | 第29页 |
·硫含量和含硫氨基酸Cys和GSH含量测定分析 | 第29-30页 |
·遗传分析 | 第30页 |
·Tail-PCR确定AT6突变体中T-DNA的插入位点 | 第30-31页 |
·Salk_001014纯合体的鉴定 | 第31-33页 |
·At3g55880功能重演(分别在拟南芥和烟草中)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5-52页 |
·耐低硫突变筛选体系的建立,和sue突变体的筛选 | 第35-39页 |
·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35-36页 |
·突变体复筛 | 第36页 |
·sue耐低硫突变体纯合体的获得 | 第36页 |
·耐低硫根延伸实验分析 | 第36-38页 |
·sue突变体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耐低硫表型 | 第38-39页 |
·sue突变体具有耐氧化和耐重金属表型 | 第39-40页 |
·耐氧化胁迫表型 | 第39页 |
·耐重金属胁迫表型 | 第39-40页 |
·硫吸收和硫含量测定分析 | 第40-43页 |
·硫吸收实验分析 | 第41页 |
·植物体内含硫氨基酸的测定 | 第41-42页 |
·植物体内总硫和有效硫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sue突变体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T-DNA插入位点的鉴定 | 第44-46页 |
·sue3突变体的耐低硫表型回复实验 | 第46-48页 |
·RT-PCR验证sue3突变体中Atlg43700基因的功能缺失 | 第46页 |
·Salk_001014纯合体株系耐低硫表型分析 | 第46-48页 |
·sue4突变体的耐低硫表型重演实验(拟南芥和烟草) | 第48-52页 |
·RT-PCR验证sue4突变体中At3g55880基因的功能的激活表达 | 第48页 |
·sue4突变体的耐低硫表型重演实验(拟南芥) | 第48-50页 |
·sue4突变体的耐低硫表型重演实验(烟草)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讨论和分析 | 第52-55页 |
1 建立了一种硫营养利用突变体的高效筛选体系 | 第52页 |
2 sue突变体的在低硫培养基上具有发达的根系 | 第52-53页 |
3 sue突变体对于非生物胁迫更强的耐受性 | 第53-54页 |
4 sue突变体耐硫表型的可重演性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第二部分 SUE4基因功能解析 | 第62-91页 |
摘要 | 第63-64页 |
ABSTRACT | 第64-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7-73页 |
·硫营养与植物激素 | 第67页 |
·硫营养代谢与根系构型 | 第67-68页 |
·植物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第68-69页 |
·植物生长素对根系构型的调控 | 第69-70页 |
·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 第70-71页 |
·细菌双杂交系统(The bacterial two hybrid system) | 第71页 |
·植物物种中的功能未知蛋白的分类和基础特性 | 第71-7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73-77页 |
·At3g55880与At2g40095双缺突变体构建及基因表达双缺的确认 | 第73页 |
·Salk纯合体鉴定 | 第73页 |
·双缺突变体的获得 | 第73页 |
·重组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3-75页 |
·启动子分析 | 第73-74页 |
·蛋白定位分析 | 第74页 |
·细菌双杂交载体构建 | 第74页 |
·双分子荧光互补表达实验载体构建 | 第74-75页 |
·GUS组织化学染色法 | 第75页 |
·转基因植株中GFP/YFP融合蛋白的定位观察 | 第75页 |
·细菌双杂交 | 第75页 |
·BIFC双荧光互补蛋白互作 | 第75页 |
·不同浓度的auxin响应试验 | 第75-77页 |
·水平培养实验 | 第76页 |
·IAA含量测定实验 | 第76-7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77-85页 |
·At3g55880与At2g40095双敲除突变体低硫敏感性根延伸实验 | 第77-79页 |
·RT-PCR验证salk_035137,salk_149676纯合株系 | 第77页 |
·salk_035137竖直培养根延伸实验 | 第77页 |
·构建双敲除突变体 | 第77-79页 |
·基因At3g55880的表达模式及其编码蛋白的定位 | 第79-81页 |
·基因At3g55880的时空表达模式 | 第79-80页 |
·At3g55880编码的蛋白定位 | 第80-81页 |
·实验证明At3g55880和Atlg73590(PIN1)有相互作用 | 第81-82页 |
·细菌双杂交实验 | 第81页 |
·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 | 第81-82页 |
·At3g55880的表达上调影响了植物根系里auxin的含量和分布 | 第82-85页 |
·sure4对不同IAA浓度的响应实验 | 第82-83页 |
·IAA含量测定实验 | 第83页 |
·植物根系里auxin的含量 | 第83-85页 |
第四章 讨论和分析 | 第85-87页 |
·敲除At3g55880以及其拟南芥同源基因At2g40095并没有造成植株对于低硫的敏感表型 | 第85页 |
·sue4突变体的耐低硫表型,很可能是由SUE4和生长素运出载体PIN1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 第85-86页 |
·sue4突变体根系中auxin的含量和分布的变化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