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 | 第14-26页 |
·立体显示技术的简介 | 第14页 |
·立体显示技术的分类 | 第14-25页 |
·基于视差的立体显示方式 | 第16-22页 |
·体积型立体显示方式 | 第22-24页 |
·电子全息立体显示 | 第24-25页 |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体视因素 | 第26-37页 |
·概述 | 第26页 |
·生理体视因素 | 第26-34页 |
·运动视差 | 第27-28页 |
·辐辏 | 第28-29页 |
·调节 | 第29-33页 |
·双眼视差及双眼立体视锐 | 第33-34页 |
·心理体视因素 | 第34-37页 |
第四章 立体图像的制作 | 第37-53页 |
·绘制立体图像 | 第37-38页 |
·相机生成立体图像 | 第38-39页 |
·用普通相机制作立体双图照片 | 第38-39页 |
·立体相机制作立体双图照片 | 第39页 |
·3D软件生成 | 第39-40页 |
·2D/3D变换 | 第40-42页 |
·变换原理 | 第40页 |
·2D/3D实时变换 | 第40-41页 |
·脱机变换 | 第41-42页 |
·实验用立体图像的制作 | 第42-53页 |
·理论 | 第43-45页 |
·步骤 | 第45-51页 |
·效果研究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疲劳因子模型 | 第53-61页 |
·生理心理因子 | 第53-58页 |
·正常情况下的辐辏和焦点调节 | 第53-54页 |
·观看静态立体图像时辐辏和焦点调节 | 第54-55页 |
·观看动态立体图像时辐辏和焦点调节 | 第55-56页 |
·过大的视差和视差不连续变化 | 第56-58页 |
·立体图像对因子 | 第58页 |
·立体显示设备因子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实验一 视差类型对视觉疲劳的影响的研究 | 第61-69页 |
·实验目的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被试 | 第61页 |
·实验材料 | 第61-62页 |
·实验装置 | 第62-63页 |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63页 |
·数据与分析 | 第63-67页 |
·材料a,b,c,d视差分析 | 第63-64页 |
·客观作业统计 | 第64-66页 |
·主观问卷统计 | 第66-67页 |
·实验小结 | 第67-69页 |
·误差分析 | 第67-68页 |
·总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实验二 观看自由立体显示节目时视觉疲劳的研究 | 第69-76页 |
·实验目的 | 第69页 |
·实验方法 | 第69-71页 |
·被试 | 第69页 |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实验装置 | 第70-71页 |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71页 |
·数据与分析 | 第71-74页 |
·客观作业统计 | 第71-72页 |
·主观问卷统计 | 第72-74页 |
·实验小结 | 第74-76页 |
·误差分析 | 第74页 |
·与观看红蓝互补色立体图像时主观疲劳症状的比较 | 第74-75页 |
·与观看红蓝互补色立体图像时立体深度感的比较 | 第75页 |
·总结 | 第75-76页 |
第八章 改善观看立体图像时视觉疲劳的途径和措施 | 第76-83页 |
·控制观看立体图像的时间 | 第76页 |
·将辐辏和焦点调节的不一致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 第76-77页 |
·避免过大的视差和视差的不连续变化 | 第77-78页 |
·立体图像对的最佳匹配 | 第78-80页 |
·视差类型和程度 | 第78页 |
·图像对融合延迟时间 | 第78-79页 |
·图像对的尺寸 | 第79页 |
·减小图像噪声 | 第79-80页 |
·硬件设备 | 第80-81页 |
·利用补正透镜减轻视觉疲劳 | 第81页 |
·良好的心态和心情减轻疲劳 | 第81-83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附录1 | 第87-88页 |
附录2 | 第88-89页 |
附录3 | 第89-90页 |
附录4 | 第90-91页 |
附录5 | 第91-93页 |
附录6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