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8页 |
ABSTRACT | 第18-27页 |
1 导言 | 第27-40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7-32页 |
·能源安全问题与生态文明崛起 | 第27-30页 |
·新能源生存机理与生物质能源政策思索 | 第30-32页 |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研究的主要目标 | 第32-33页 |
·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研究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34-36页 |
·论文框架 | 第36-37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37-40页 |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37-3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38-4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40-56页 |
·生物质能研究 | 第40-47页 |
·内涵及外延研究 | 第40-41页 |
·生物质能源环境效益研究 | 第41-42页 |
·生物质能源技术开发路线研究 | 第42-43页 |
·生物质能产业潜力与发展前景研究 | 第43-44页 |
·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 第44-45页 |
·生物质能源经济效益评估方法研究 | 第45-47页 |
·激励性规制研究 | 第47-50页 |
·规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 第47-48页 |
·激励性规制理论与实践 | 第48-50页 |
·国内外对可再生能源规制与激励研究动态 | 第50-5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50-52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52-54页 |
·简要评述 | 第54-56页 |
3 研究背景 | 第56-73页 |
·福建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 第56-62页 |
·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56页 |
·福建省能源消费总量及消费构成 | 第56-60页 |
·福建省产业能源消费状况 | 第60-62页 |
·福建省能源供需关系分析 | 第62-66页 |
·能源弹性系数与能源需求 | 第62-64页 |
·能源供需缺口分析 | 第64-66页 |
·福建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与潜力 | 第66-72页 |
·福建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优势 | 第66-70页 |
·福建省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潜力 | 第70-7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2-73页 |
4 分析框架与理论基础 | 第73-87页 |
·一个博弈论的分析框架 | 第73-77页 |
·公共投资与社会福利的互动 | 第73页 |
·理论模型 | 第73-75页 |
·模型分析 | 第75-77页 |
·理论假设 | 第77-80页 |
·生物质能基础技术研究的公共产品假设 | 第77页 |
·生物质能产品的正外部性假设 | 第77-79页 |
·生物质能源市场信息不对称假设 | 第79-80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80-87页 |
·新古典资源配置理论 | 第80-81页 |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政策理论 | 第81-84页 |
·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 第84-85页 |
·激励性规制理论 | 第85页 |
·新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规制理论 | 第85-87页 |
5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下的福建生物质能规制方向 | 第87-1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7-89页 |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的平衡思索 | 第87-88页 |
·粮食安全概念的界定 | 第88-89页 |
·国内外粮食状况 | 第89-105页 |
·全球粮食状况 | 第90-91页 |
·国内粮食状况 | 第91-105页 |
·生物质能源推广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分析 | 第105-120页 |
·蛛网理论与粮食安全 | 第106-109页 |
·油价对粮价效应的计量模型解释与说明 | 第109-120页 |
·小结 | 第120-122页 |
6 福建生物燃料的主要作物及技术经济分析 | 第122-144页 |
·国内燃料乙醇原料的总体状况 | 第122-123页 |
·淀粉质原料 | 第122-123页 |
·糖质原料 | 第123页 |
·纤维素类原料 | 第123页 |
·潜在资源 | 第123页 |
·福建生物燃料产业资源条件分析 | 第123-124页 |
·福建利用甘蔗、木薯发展燃料乙醇的经济技术分析 | 第124-135页 |
·南方地区燃料乙醇生产的最佳原料——甘蔗 | 第124-132页 |
·福建生产燃料乙醇潜在优势作物——薯类 | 第132-135页 |
·不同原料的能源效率及国内外竞争力比较 | 第135-138页 |
·不同原料能量效率比较 | 第135页 |
·与传统石化燃料的优势比较 | 第135-136页 |
·国内主要原料成本优势比较 | 第136-137页 |
·国际主要原料成本优势比较 | 第137页 |
·不同原料生产工艺技术特性比较 | 第137-138页 |
·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障碍因素分析 | 第138-141页 |
·生物质资源短缺与竞争性配置 | 第138-139页 |
·生物质能短期平均成本较高 | 第139页 |
·生物质能市场交易机制不健全 | 第139-140页 |
·生物质能产业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 第140页 |
·生物质能产业政策环境不成熟 | 第140页 |
·生物质能科技研发与教育相对迟滞 | 第140-141页 |
·福建生物燃料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141-142页 |
·发展原则 | 第141页 |
·路径选择 | 第141-142页 |
·小结 | 第142-144页 |
7 福建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研究 | 第144-174页 |
·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的经济学思考 | 第144-147页 |
·国内外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的实证研究 | 第147-162页 |
·各国生物质能产业政府规制与激励的主要工具选择 | 第147-154页 |
·各国生物质能政策发展情形 | 第154-162页 |
·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模型建构与评价 | 第162-173页 |
·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发展目标 | 第162-163页 |
·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评价模型选择 | 第163-165页 |
·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165-166页 |
·福建生物质能源政策永续性综合评价 | 第166-173页 |
·小结 | 第173-174页 |
8 福建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政府规制与激励政策建议 | 第174-186页 |
·构建福建省生物质能产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 | 第174-177页 |
·政府对新兴产业战略管理角色的认知 | 第174页 |
·明确福建生物质能产业未来规制方向与战略重点 | 第174-175页 |
·制定完整的生物质能研究方案和产业战略规划 | 第175页 |
·形成生物质能产业宏观调控机制 | 第175-176页 |
·建立生物质能产业预警体系 | 第176-177页 |
·采取激励性政策,发展生物质能源市场 | 第177-182页 |
·推行市场诱因工具,鼓励绿色能源消费投资 | 第177-182页 |
·加强能源市场机制建设,拓展交易网络空间 | 第182页 |
·组建生物燃料龙头企业,探索适合行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 第182-183页 |
·培育生物燃料龙头企业 | 第182-183页 |
·探索适合生物质能产业特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 | 第183页 |
·创新生物质能源科技研发与教育 | 第183-186页 |
·创建省级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 第183-184页 |
·绿色能源知识传播与培训 | 第184-186页 |
9 总结与讨论 | 第186-189页 |
·全文总结 | 第186-188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88-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