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 人本管理的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2. 管理思维的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3. 管理思维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 第14-15页 |
4. 评价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管理思维的理论诠释 | 第17-22页 |
(一) 管理思维的含义 | 第17-18页 |
1. 管理 | 第17页 |
2. 思维 | 第17页 |
3. 管理思维 | 第17-18页 |
(二) 管理思维的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1. 主体要素 | 第18页 |
2. 对象要素 | 第18页 |
3. 影响要素 | 第18-19页 |
(三) 管理思维的特征 | 第19-20页 |
1. 稳定性 | 第19页 |
2. 间接性 | 第19页 |
3. 统一性 | 第19页 |
4. 差异性 | 第19页 |
5. 创造性 | 第19页 |
6. 言语性 | 第19-20页 |
7. 渗透性 | 第20页 |
(四) 管理思维的种类 | 第20-22页 |
1. 美国式管理思维是"分"的管理思维 | 第20页 |
2. 日本式管理思维是"合"的管理思维 | 第20-21页 |
3. 中国式管理思维是"合"思维+"阴阳"思维+"中庸"思维 | 第21-22页 |
二、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的比较研究 | 第22-31页 |
(一) 三种管理思维的特性 | 第22-25页 |
1. 美国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 第22-23页 |
2. 日本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 第23-24页 |
3. 中国式管理思维的特性 | 第24-25页 |
(二) 三种管理思维产生的原因 | 第25-27页 |
1. 深层原因 | 第26页 |
2. 直接原因 | 第26-27页 |
(三) 三种管理思维的优缺点比较 | 第27-31页 |
1. 美国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 第27-28页 |
2. 日本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 第28-29页 |
3. 中国式管理思维的优缺点 | 第29-31页 |
三、美国、日本、中国三种管理思维对人本管理构建的影响 | 第31-43页 |
(一) 企业文化建设方面 | 第31-33页 |
1. 美国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秀"(show)文化 | 第31-32页 |
2. 日本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忠"文化 | 第32页 |
3. 中国式管理在构建企业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仁"文化 | 第32-33页 |
(二) 人才甄选方面 | 第33-34页 |
1. 美国式管理强调选最优秀的人才 | 第33页 |
2. 日本式管理不强调选用聪明 | 第33-34页 |
3. 中国式管理在选人上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 第34页 |
(三) 雇佣关系方面 | 第34-36页 |
1. 美国式管理的雇佣关系较宽松 | 第34-35页 |
2. 日本式管理强调"终生雇佣制" | 第35-36页 |
3. 中国式管理的雇佣关系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 | 第36页 |
(四) 职业生涯发展方面 | 第36-37页 |
1. 美国人极为重视专业 | 第36-37页 |
2. 日本的非专业生涯途径 | 第37页 |
3. 中国人的职业生涯弹性较大 | 第37页 |
(五) 薪酬制度方面 | 第37-39页 |
1. 美国人的薪酬制度 | 第37-38页 |
2. 日本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 | 第38页 |
3. 中国实行"明暗盘制" | 第38-39页 |
(六) 管理倾向方面 | 第39-40页 |
1. 美国式管理倾向于"法" | 第39页 |
2. 日本式管理倾向于"情" | 第39-40页 |
3. 中国式管理强调由"情"入"理" | 第40页 |
(七) 人员培训方面 | 第40-43页 |
1. 美国式管理注重培训的专业性 | 第40-41页 |
2. 日本式管理强调老职工带新职工 | 第41页 |
3. 中国式培训也存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 | 第41-43页 |
四、我国人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及其完善策略 | 第43-49页 |
(一) 我国人本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 第43-45页 |
1. 将人本管理等同于绩效管理 | 第43页 |
2. 在人本管理中缺乏心理疏导 | 第43-44页 |
3. 缺乏相应的文化建设 | 第44-45页 |
4. 没有建立自动自发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 第45页 |
(二) 完善我国人本管理的策略 | 第45-49页 |
1. 在高、中、低三个层级中合理运用三种管理思维 | 第45-46页 |
2. 合理运用"情、理、法" | 第46-47页 |
3. 建立以团队共同繁荣为核心的组织文化 | 第47页 |
4. 实施参与式管理 | 第47-48页 |
5. 实现人力自动化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