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内质网应激反应的概述 | 第13-14页 |
·引起ERS的因素 | 第13页 |
·ERS的表现 | 第13-14页 |
·内质网伴侣分子 | 第14-15页 |
·未折叠蛋白反应的途径 | 第15-17页 |
·PERK途径 | 第15-16页 |
·IRE1/XBP1途径 | 第16-17页 |
·ATF6途径 | 第17页 |
·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 | 第17-18页 |
·内质网应激反应和疾病 | 第18-19页 |
第2章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35页 |
·试验材料 | 第20-23页 |
·毒株、细胞与菌株 | 第20页 |
·载体与质粒 | 第20页 |
·工具酶及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培养基与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21页 |
·干扰素及抗体 | 第21-22页 |
·主要缓冲液与相关试剂及其配制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5页 |
·PRRSV的增殖 | 第23页 |
·内质网的电镜观察 | 第23-24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氯化钙法) | 第24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24页 |
·质粒的制备与鉴定 | 第24-26页 |
·质粒转染(罗氏转染试剂介导转染法) | 第26页 |
·双荧光素酶检测实验 | 第26页 |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 第26-28页 |
·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TCID_(50))的测定 | 第28页 |
·细胞、感染病毒的细胞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28-29页 |
·XBP1 RT-PCR检测 | 第29-30页 |
·PCR产物纯化 | 第30-31页 |
·Pst 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31页 |
·PCR产物或酶切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1页 |
·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 | 第31-32页 |
·相对mRNA表达水平的计算 | 第32页 |
·统计学方法 | 第32-33页 |
·本研究中所用到的SYBR Green Ⅰ实时定量PCR引物 | 第33-34页 |
·caspase活性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第4章 结果和分析 | 第35-48页 |
·PRRSV感染能够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 | 第35-36页 |
·PRRSV感染Marc-145细胞引起内质网肿胀 | 第35页 |
·PRRSV感染激活内质网伴侣蛋白GRP78、GRP94的表达 | 第35-36页 |
·PRRSV感染激活PERK途径 | 第36-39页 |
·PRRSV感染引起eIF2α的磷酸化 | 第36-37页 |
·PRRSV感染激活ATF4的表达 | 第37-38页 |
·PRRSV感染激活CHOP的表达 | 第38-39页 |
·PRRSV感染激活GADD34的表达 | 第39页 |
·PRRSV感染激活IRE1/XBP1途径 | 第39-43页 |
·PRRSV感染诱导XBP1的剪切 | 第39-41页 |
·PRRSV感染激活p58~(IPK)的表达 | 第41-42页 |
·PRRSV感染激活内质网降解相关蛋白EDEM的表达 | 第42-43页 |
·PRRSV感染激活UPRE元件 | 第43页 |
·PRRSV感染不能激活ATF6途径 | 第43-45页 |
·PRRSV感染不激活ATF6的表达 | 第43-44页 |
·PRRSV感染不激活ERSE元件 | 第44页 |
·PRRSV感染不激活伴侣蛋白CNX、CRT、ERp57、PDI的表达 | 第44-45页 |
·参与诱导内质网应激的PRRSV结构蛋白的确定 | 第45-46页 |
·PRRSV通过CHOP基因介导细胞凋亡的研究 | 第46-48页 |
·PRRSV可以通过CHOP激活caspase | 第46-47页 |
·Marc-145细胞通过CHOP介导的凋亡抑制PRRSV的释放 | 第47-48页 |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8-53页 |
·讨论 | 第48-52页 |
·PRRSV感染激活PERK途径和IRE1/XBP1途径的机制 | 第48-50页 |
·PRRSV通过调控UPR促使细胞死亡的机制 | 第50页 |
·PRRSV诱导细胞内质网相关凋亡的机制 | 第50-51页 |
·内质网应激在PRRSV感染中的作用 | 第51页 |
·PRRSV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与天然免疫反应的关系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