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课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物理模型与物理模型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9页 |
第一节 物理模型 | 第16-20页 |
一、模型定义 | 第16-17页 |
二、物理模型 | 第17-18页 |
三、物理模型的分类 | 第18-20页 |
第二节 物理模型的基本特性及其关系 | 第20-21页 |
一、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统一 | 第20-21页 |
二、科学性与假定性的统一 | 第21页 |
三、美学性 | 第21页 |
第三节 模型建立思维分析 | 第21-23页 |
一、抽象 | 第22页 |
二、类比 | 第22页 |
三、假说 | 第22-23页 |
四、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 | 第23页 |
第四节 物理模型的价值 | 第23-26页 |
一、物理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化 | 第23-24页 |
二、利用物理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 | 第24页 |
三、物理模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物理模型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 第25页 |
五、物理模型教学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教育和高考改革的趋势 | 第25-26页 |
第五节 物理模型教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6页 |
二、认知学习理论 | 第26-27页 |
三、现代科学教育理论 | 第27页 |
四、物理模型教学的心理学理论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教学实践中物理模型的意义 | 第29-38页 |
第一节 物理模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 第29-31页 |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 第29-30页 |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第30页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物理模型教学的教学原则 | 第31-34页 |
一、多情景原则 | 第31页 |
二、实验优先原则 | 第31-32页 |
三、媒体辅助原则 | 第32页 |
四、双向建构原则 | 第32-33页 |
五、整合性原则 | 第33页 |
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原则 | 第33-34页 |
七、强调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34页 |
第三节 模型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 第34-38页 |
一、通过模型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益 | 第34-35页 |
二、通过模型教学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 第35-36页 |
三、通过模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 第36-37页 |
四、通过模型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模型方法 | 第37-38页 |
第三章 高中生掌握物理模型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38-43页 |
第一节 高中学生对物理模型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之一 | 第38-39页 |
一、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第38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38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高中学生掌握物理模型情况的教学实际调查与分析之二 | 第39-40页 |
一、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第39页 |
二、调查结果 | 第39页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第三节 高中生在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一、高中物理模型知识掌握不好 | 第40-41页 |
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存在困难 | 第41页 |
三、感性认识不足 | 第41-43页 |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实践 | 第43-54页 |
第一节 模型教学示例 | 第43-51页 |
一、建构单摆模型的教学实践 | 第43-44页 |
二、建构“人船模型”的教学实践 | 第44-49页 |
三、建构状态模型的教学实践 | 第49-50页 |
四、模型教学效果反馈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模型运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 第51-54页 |
一、研究对象及其对照分组 | 第51页 |
二、实验模式 | 第51-52页 |
三、实施程序 | 第52页 |
四、具休的实施步骤 | 第52页 |
五、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1 测试题目一 | 第58-60页 |
附录2 测试题目二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