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五四启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观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5页 |
导论 | 第15-32页 |
第一章 世俗时代的开启:超越世界及其瓦解 | 第32-65页 |
第一节 天:儒家的德性之源 | 第33-40页 |
第二节 "仁"与"礼"的道德图景 | 第40-43页 |
第三节 从"天理"到"公理":世俗时代的开端 | 第43-57页 |
1. 德性的退隐:从"理与势"到"体与用" | 第44-48页 |
2. 德性的旁落:来自"天演公理"的挑战 | 第48-52页 |
3. 德性的沉沦:"力即理也" | 第52-57页 |
第四节 "个人"崛起:规范伦理的解体 | 第57-65页 |
第二章 五四时期的道德转型 | 第65-95页 |
第一节 "自作主宰"的人生:个人主义的兴起 | 第66-78页 |
第二节 当"功利"取代"善":德性伦理的解纽 | 第78-86页 |
第三节 呼唤"莫姑娘":迷乱之现代人心 | 第86-95页 |
第三章 个人德性的重建 | 第95-124页 |
第一节 五四的功利主义:"精神的"超越"物质的" | 第96-107页 |
1. 快乐的"质"与"量":两种功利主义 | 第96-98页 |
2. 德性目标:人生境界的追求 | 第98-102页 |
3. 道德实践:探询"内在价值" | 第102-107页 |
第二节 五四的个人主义:从"小我"到"大我" | 第107-124页 |
1. "群"的嬗变:"无中生有造社会" | 第108-113页 |
2. 人生价值:在"小我"与"大我"之间 | 第113-117页 |
3. "不朽":从"真我"到"真社会" | 第117-124页 |
第四章 公共伦理的证成 | 第124-152页 |
第一节 "公德"、"私德"与共同体 | 第125-130页 |
第二节 从个人德性到公共伦理:"三纲"的抽象继承 | 第130-139页 |
第三节 追寻德性:在"政治共同体"背后 | 第139-152页 |
结语 这个世界会好吗:世俗时代的道德反思 | 第152-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后记 | 第168-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