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民法论文

比较法视角下英美返还法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1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4页
        1.1.2 选题意义第14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4-16页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第16-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1.3.2 规范—结构—功能的研究路径第17-19页
    1.4 可能的创新第19-21页
第2章 比较法史视角下返还法的历史生成第21-35页
    2.1 大陆法系不当得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21-24页
        2.1.1 罗马法中的准契约制度与不当得利返还之诉第21-22页
        2.1.2 法国法中一般不当得利原则的形成第22-23页
        2.1.3 德国法对不当得利的类型化第23-24页
    2.2 英美返还请求权的流变:以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发展为主线第24-32页
        2.2.1 不当得利返还思想的萌芽:包裹于严格诉讼形式之中第24-28页
        2.2.2 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之确立:准契约制度的形成第28-30页
        2.2.3 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之体系化:返还法的兴起第30-32页
    2.3 比较法上的观察:对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演进历程之法理评析第32-35页
        2.3.1 诉讼形式的内在演进是英美法律制度发展的独特路径第32-33页
        2.3.2 英美法对大陆法系法学理论的借鉴及其意义的背离第33-35页
第3章 返还法之基石: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及其构成第35-57页
    3.1 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之功能解析第35-36页
    3.2 构成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之积极要件第36-46页
        3.2.1 被告获利第36-40页
        3.2.2 以牺牲原告利益为代价第40-43页
        3.2.3 被告保有利益是否具有正当性第43-46页
    3.3 构成不当得利的一般原则之消极要件第46-54页
        3.3.1 英美法中的抗辩事由第46-52页
        3.3.2 大陆法系的排除性事项及其规范功能第52-54页
        3.3.3 比较法上的观察第54页
    3.4 积极要件与消极要件的逻辑结构:一个比较法上的结论第54-57页
第4章 返还请求权的结构:从要素结构论到功能结构论第57-65页
    4.1 英美法对返还请求权的体系构造:要素结构论第57-60页
        4.1.1 传统的返还请求权的构造模式:对不正当事由的类型化第57-59页
        4.1.2 现代法中返还请求权的构造模式:对不正当事由的概括化尝试第59-60页
    4.2 返还请求权的功能性重构:对不正当事由的分离与聚合第60-65页
        4.2.1 “要素—结构—功能”原理第60-61页
        4.2.2 返还请求权的功能性重构:基于不正当事由之间的功能性联系第61-65页
第5章 无效果合同下的利益返还:对合同救济方式的有益补充第65-102页
    5.1 无效果合同与不当得利返还的关系辨析第65-66页
    5.2 非自愿转移的利益第66-85页
        5.2.1 由于错误引起的返还第66-75页
        5.2.2 由于强迫引起的返还第75-85页
    5.3 自愿转移的利益第85-102页
        5.3.1 对价灭失引起的返还:对价灭失的含义释明第85-86页
        5.3.2 对价灭失的基本原则及其限制第86-89页
        5.3.3 比较法上的观察:对价灭失引起返还的具体类型及法律效果第89-102页
第6章 必要干涉引起的利益返还:对无因管理之债的有效兼容第102-112页
    6.1 禁止好管闲事原则:英美法对无因管理的否定第102-104页
    6.2 必要干涉引起的返还:返还请求权对禁止好管闲事原则的缓和第104-105页
    6.3 必要干涉的类型第105-108页
        6.3.1 必要代理第105-106页
        6.3.2 陌生人的必要干涉第106-108页
    6.4 比较法上的观察第108-112页
        6.4.1 体例上的差异第108-109页
        6.4.2 无因管理与必要干涉引起的返还:两大法系在细节上的区别第109-112页
第7章 不法行为引起的返还:对不法行为救济体制的调整性补缺第112-134页
    7.1 不法行为引起的返还:存在于不法行为之上的次要权利第112-113页
    7.2 侵权行为引起的返还第113-118页
        7.2.1 放弃侵权之诉产生的历史背景:对诉因的选择第113-114页
        7.2.2 放弃侵权之诉的名实之辨:一种可供选择的救济方式第114-116页
        7.2.3 放弃侵权之诉的功能探究:最大程度地对受侵害人利益予以保护第116页
        7.2.4 比较法上的观察:英美侵权法的多重功能第116-118页
    7.3 违约引起的返还第118-126页
        7.3.1 合同的三元利益结构及其局限性第118-120页
        7.3.2 违约获益赔偿:合同法保护的第四种利益第120-122页
        7.3.3 违约获益赔偿的适用及其功能第122页
        7.3.4 比较法上的观察:英美法违约获益赔偿救济的普遍适用性第122-126页
    7.4 衡平法中的不法行为引起的返还第126-134页
        7.4.1 违反信义义务第127-131页
        7.4.2 违反保密义务第131-133页
        7.4.3 比较法上的观察:英美法中独有的衡平法的救济制度第133-134页
第8章 返还请求权的功能及其实现第134-149页
    8.1 返还法的功能构造及其实现第134-138页
        8.1.1 返还法功能的构造:以权利救济为核心第134-135页
        8.1.2 返还法上的救济:传统的普通法与衡平法救济方式之分第135-137页
        8.1.3 返还性救济措施的功能性重组:对人的救济和对财产的救济第137-138页
    8.2 返还的具体实现途径第138-142页
        8.2.1 受领价值的返还第138页
        8.2.2 尚在价值的返还第138-141页
        8.2.3 两种返还标准的协调与适用第141-142页
    8.3 比较法上的观察第142-149页
        8.3.1 两大法系返还模式的原则性比较第142-144页
        8.3.2 具体返还措施的比较第144-147页
        8.3.3 特殊情形下的返还效果:双方当事人的互为给付第147-149页
结论与展望第149-155页
    1.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第149-152页
        1.1 主要结论:返还法为何值得关注?第149-151页
        1.2 研究的不足第151-152页
    2. 展望 英美返还法于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构建之启示第152-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66页

论文共1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原始性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研究
下一篇:环境法的正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