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 | 第11-15页 |
1.1.1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概述 | 第11-12页 |
1.1.2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引发的原因 | 第12-13页 |
1.1.3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危害和影响 | 第13-14页 |
1.1.4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表面特性对活性污泥聚集性能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1 表面特性对细菌聚集的影响原理 | 第15页 |
1.2.2 表面特性对活性污泥絮体形成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3 胞外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胞外聚合物的定义 | 第16-17页 |
1.3.2 胞外聚合物的主要性质 | 第17页 |
1.3.3 胞外聚合物对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4 关于丝状菌与菌胶团菌微观作用机制的假设 | 第18-19页 |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5.1 课题的提出 | 第19页 |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20页 |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5.4 课题来源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2.1 反应器系统的构建 | 第21-22页 |
2.1.1 装置设备 | 第21-22页 |
2.1.2 试验水质和接种污泥 | 第22页 |
2.2 常规水质和污泥性质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污泥胞外聚合物组分及表面特性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2.3.1 胞外聚合物的提取 | 第23页 |
2.3.2 胞外聚合物组分测量 | 第23-24页 |
2.3.3 三维荧光光谱 | 第24页 |
2.3.4 傅里叶红外光谱 | 第24页 |
2.3.5 扫描电镜 | 第24页 |
2.3.6 革兰氏染色 | 第24页 |
2.3.7 Zeta电位 | 第24页 |
2.3.8 微生物粘附烷烃实验 | 第24-25页 |
2.4 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2.4.1 DNA提取与检测 | 第25页 |
2.4.2 PCR扩增 | 第25页 |
2.4.3 扩增产物检测、焦磷酸测序 | 第25-27页 |
3 低DO状态下丝状菌膨胀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27-35页 |
3.1 丝状菌膨胀过程的水质变化分析 | 第27-29页 |
3.1.1 丝状菌膨胀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2 丝状菌膨胀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1.3 丝状菌膨胀对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29页 |
3.2 丝状菌膨胀过程的污泥性质变化分析 | 第29-32页 |
3.2.1 丝状菌膨胀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2 丝状菌膨胀过程污泥的形态特征变化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4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组分及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35-57页 |
4.1 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组分影响 | 第35-50页 |
4.1.1 EPS胞外蛋白和多糖的定量分析 | 第35-37页 |
4.1.2 丝状菌膨胀污泥EPS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4.1.3 丝状菌膨胀污泥EPS红外光谱特征分析 | 第42-50页 |
4.2 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表面特性影响 | 第50-54页 |
4.2.1 丝状菌膨胀过程污泥絮体结构变化特征 | 第50-51页 |
4.2.2 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Zeta电位影响 | 第51-53页 |
4.2.3 丝状菌膨胀对污泥EPS亲疏水性影响 | 第53-54页 |
4.2.4 丝状菌膨胀过程EPSZeta电位和亲疏水性的关系 | 第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7页 |
5 低DO状态下丝状菌膨胀的微观机制 | 第57-67页 |
5.1 丝状菌膨胀的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 | 第57-65页 |
5.1.1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7-59页 |
5.1.2 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第59-62页 |
5.1.3 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5.1.4 活性污泥丝状菌膨胀丝状菌变化特征 | 第64-65页 |
5.2 基于表面特性变化的丝状菌膨胀微观机制 | 第65-66页 |
5.2.1 EPS组分对污泥絮体聚集的影响 | 第65页 |
5.2.2 表面特性对污泥絮体聚集的影响 | 第65页 |
5.2.3 微生物群落结构对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68页 |
6.3 建议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