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情论及其现代意义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先秦儒家情论的整体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孔子情论研究 | 第11-12页 |
1.2.3 《性自命出》情论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孟子情论研究 | 第13-14页 |
1.2.5 荀子情论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及难点 | 第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第16页 |
1.5 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1 预期成果 | 第16页 |
1.5.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孔子情论 | 第17-24页 |
2.1 先秦典籍中“情”字涵义 | 第17-18页 |
2.2 《论语》中所见“情”的意涵 | 第18页 |
2.3 仁与情 | 第18-21页 |
2.3.1 孝悌之情 | 第19-20页 |
2.3.2 好恶之情 | 第20页 |
2.3.3 情之真 | 第20-21页 |
2.4 仁与礼 | 第21-23页 |
2.4.1 情为礼之本 | 第21-22页 |
2.4.2 礼为情所现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性自命出》情论 | 第24-28页 |
3.1 情生于性 | 第24-25页 |
3.2 道始于情 | 第25-26页 |
3.3 礼乐与情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孟子情论 | 第28-32页 |
4.1 《孟子》中所见“情”的涵义 | 第28页 |
4.2 “亲亲、仁民、爱物” | 第28-30页 |
4.3 礼与情 | 第3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5章 荀子情论 | 第32-36页 |
5.1 性、情、欲 | 第32-33页 |
5.2 化性起伪 | 第33页 |
5.3 礼义化情 | 第33-34页 |
5.4 以法制情 | 第34-3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6章 先秦儒家情论的现代意义 | 第36-41页 |
6.1 对当代社会个人性情修养的意义 | 第36-38页 |
6.2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38-39页 |
6.3 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 第39-4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