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

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空间及其活动的关联性研究--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3.1 基础设施研究现状第10-13页
        1.3.2 武汉长江大桥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概念界定第14-15页
        1.4.1 基础设施第14页
        1.4.2 基础设施空间第14页
        1.4.3 公共空间第14-15页
        1.4.4 公共活动第15页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第15-18页
        1.5.1 研究方法第15-17页
        1.5.2 研究框架第17-18页
2 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第18-40页
    2.1 基础设施的社会属性第18-22页
        2.1.1 公共性第18页
        2.1.2 日常性第18-19页
        2.1.3 流动性第19-20页
        2.1.4 表现性第20-22页
    2.2 基础设施的空间特性第22-28页
        2.2.1 功能性第23-24页
        2.2.2 开放性第24-26页
        2.2.3 不规则性第26页
        2.2.4 尺度感第26-27页
        2.2.5 连续性第27页
        2.2.6 隔离性第27页
        2.2.7 舒适性第27-28页
    2.3 基础设施作为公共空间的可能性研究——案例分析第28-38页
        2.3.1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第29-30页
        2.3.2 给水排水基础设施第30-32页
        2.3.3 能源供应基础设施第32-33页
        2.3.4 邮电通信基础设施第33-35页
        2.3.5 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第35-38页
        2.3.6 防灾安全基础设施第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3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空间与公共活动第40-84页
    3.1 武汉长江大桥概况第40-45页
        3.1.1 武汉长江大桥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第40-41页
        3.1.2 武汉长江大桥周边区域的空间演变第41-45页
    3.2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空间第45-63页
        3.2.1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空间类型第45-53页
        3.2.2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空间特质第53-63页
    3.3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活动第63-76页
        3.3.1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活动类型第63-74页
        3.3.2 武汉长江大桥公共活动特色第74-76页
    3.4 空间与活动的关联性第76-83页
        3.4.1 空间引导活动第76-82页
        3.4.2 活动柔化空间第82-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4页
4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4.1 总结第84-85页
        4.1.1 基础设施可以成为公共空间第84页
        4.1.2 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强势引导着人的活动,活动能柔化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第84-85页
    4.2 展望第85-86页
        4.2.1 基础设施城市化的未来第85页
        4.2.2 建筑学应以基础设施重新介入城市公共领域第85-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功率风电制动器制动界面微观摩擦机理研究
下一篇:海底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