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2.1 植物光合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周围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19-22页 |
1.2.2.1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水分的响应 | 第19-20页 |
1.2.2.2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CO2的响应 | 第20页 |
1.2.2.3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 第20-22页 |
1.2.2.4 高寒草甸植物光合作用对温度的响应 | 第22页 |
1.2.3 不同放牧限制方式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的影响 | 第22-23页 |
1.2.4 植物群落光合作用的观测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2.5 植物光合响应曲线相关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6 植物群落冠层尺度生理生态模型模拟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试验区概况 | 第29-35页 |
2.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9-3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9页 |
2.1.2 地貌特征 | 第29-30页 |
2.1.3 土壤特征 | 第30页 |
2.1.4 水文特征 | 第30页 |
2.1.5 气候特征 | 第30-31页 |
2.1.6 植被特征 | 第31-32页 |
2.2 试验区概况 | 第32-35页 |
2.2.1 小流域基本概况 | 第32-33页 |
2.2.2 植被和土壤基本概况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光合特性动态变化模式 | 第35-51页 |
3.1 试验设计 | 第35-37页 |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8页 |
3.3.1 环境因子特征 | 第37-39页 |
3.3.2 垂穗披碱草气体交换参数变化模式 | 第39-41页 |
3.3.3 鹅绒委陵菜气体交换参数变化模式 | 第41-45页 |
3.3.4 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光合响应曲线变化模式 | 第45-48页 |
3.4 本章讨论和小结 | 第48-51页 |
3.4.1 讨论 | 第48-50页 |
3.4.2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不同生境条件下群落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模式 | 第51-62页 |
4.1 试验设计 | 第51-54页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4-5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5-59页 |
4.3.1 生长季内地上生物量动态变化特征 | 第55-56页 |
4.3.2 生长季内植物群落NEE、RES、GEP的变化模式 | 第56-57页 |
4.3.3 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群落NEE、RES、GEP之间的关系 | 第57-59页 |
4.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59-62页 |
4.4.1 本章讨论 | 第59-60页 |
4.4.2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利用植物高度改进非直角双曲线模型 | 第62-73页 |
5.1 试验设计 | 第63页 |
5.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3-64页 |
5.2.1 模型改进的设想 | 第63-64页 |
5.2.2 改进模型的验证 | 第64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5.3.1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光合响应曲线变化模式 | 第64-65页 |
5.3.2 鹅绒委陵菜和垂穗披碱草植物高度变化模式 | 第65-66页 |
5.3.3 物种植物高度与光合响应曲线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66-68页 |
5.3.4 修正模型的参数选择和拟合效果比较 | 第68-70页 |
5.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70-73页 |
5.4.1 本章讨论 | 第70-71页 |
5.4.2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物种叶片尺度和群落尺度净光合速率的模拟研究 | 第73-85页 |
6.1 试验设计 | 第74-75页 |
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75-76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1页 |
6.3.1 环境因子特征 | 第76页 |
6.3.2 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呼吸之间的关系 | 第76-78页 |
6.3.3 模型中重要参数的对比分析 | 第78-79页 |
6.3.4 换算得出的Peco与实际观测值(NCE)之间的对比分析 | 第79-81页 |
6.4 本章讨论与小结 | 第81-85页 |
6.4.1 讨论 | 第81-83页 |
6.4.2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85-89页 |
7.1 结论 | 第85-87页 |
7.2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1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