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宏观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微观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绩效管理及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2.1.2 战略及战略匹配性概念及内涵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第18-23页 |
2.2.1 绩效管理与战略匹配性理论概述 | 第18-22页 |
2.2.2 绩效管理模式战略匹配性以及绩效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22-23页 |
2.3 小结 | 第23-26页 |
3 模型的建立 | 第26-34页 |
3.1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模式的分类及匹配 | 第26-28页 |
3.1.1 企业战略的分类 | 第26页 |
3.1.2 绩效管理模式的分类 | 第26-27页 |
3.1.3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模式的匹配 | 第27-28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8-32页 |
3.2.1 企业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2 绩效管理模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第30页 |
3.2.3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模式的关系 | 第30-32页 |
3.3 假设小结 | 第32-34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4-44页 |
4.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第34页 |
4.2 变量测度与选取 | 第34-39页 |
4.2.1 企业战略识别与指标选取 | 第34-35页 |
4.2.2 绩效管理模式类型识别与指标选取 | 第35-38页 |
4.2.3 企业绩效度量与指标选取 | 第38-39页 |
4.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第39-42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42-43页 |
4.5 研究工具及方法 | 第43-44页 |
5 对匹配模型的数据分析 | 第44-56页 |
5.1 样本配额分布 | 第44页 |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4-47页 |
5.2.1 企业的基本信息描述 | 第44-45页 |
5.2.2 各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45-47页 |
5.3 信度效度检验 | 第47-48页 |
5.3.1 信度检验 | 第47-48页 |
5.3.2 效度检验 | 第48页 |
5.4 聚类分析 | 第48-49页 |
5.5 相关分析 | 第49页 |
5.6 列联表分析 | 第49-52页 |
5.6.1 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列联表分析 | 第49-50页 |
5.6.2 绩效管理模式与企业绩效列联表分析 | 第50页 |
5.6.3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模式列联表分析 | 第50-51页 |
5.6.4 企业战略与绩效管理模式匹配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 第51-52页 |
5.7 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5.7.1 企业战略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 | 第52页 |
5.7.2 绩效管理模式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 | 第52-53页 |
5.7.3 绩效管理模式与企业战略回归分析 | 第53页 |
5.7.4 绩效管理模式的调节作用 | 第53-54页 |
5.8 假设验证小结 | 第54-56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56-60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建议 | 第57-58页 |
6.3 创新点 | 第58-59页 |
6.4 局限性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附录 | 第68-7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