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轨道论文

高速铁路轨道-车辆系统高频瞬态仿真及波磨机理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1 绪论第14-32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0页
        1.2.1 轮轨非稳态滚动接触第16-19页
        1.2.2 钢轨短波病害对轨道-车辆系统性能影响第19-22页
        1.2.3 钢轨波磨机理研究第22-30页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30-32页
2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第32-52页
    2.1 基于弹性半空间假设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第32-36页
        2.1.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第32-34页
        2.1.2 基于非Hertz接触理论第34-36页
    2.2 基于有限元的轮轨滚动接触理论第36-50页
        2.2.1 控制方程第37-39页
        2.2.2 方程离散第39-42页
        2.2.3 几何非线性第42-45页
        2.2.4 材料非线性第45-47页
        2.2.5 接触非线性第47-50页
    2.3 本章小节第50-52页
3 高速轮轨滚动接触瞬态仿真模型第52-80页
    3.1 高速铁路动车组及轨道结构概述第52-53页
    3.2 轨道-车辆耦合系统第53-55页
    3.3 改进的轨道-车辆系统高频垂向仿真模型第55-68页
        3.3.1 直线轨道-车辆系统模型建立第55-58页
        3.3.2 模型计算第58-61页
        3.3.3 模型改进第61-65页
        3.3.4 模型验证第65-68页
    3.4 轨道-车辆系统多向高频仿真模型第68-79页
        3.4.1 曲线轨道-车辆系统模型建立第68-71页
        3.4.2 模型计算第71-74页
        3.4.3 模型验证第74-79页
    3.5 本章小节第79-80页
4 单点冲击对高速轮轨瞬态响应的影响分析第80-96页
    4.1 高速铁路焊接接头病害第80-82页
    4.2 高速铁路焊接接头仿真模型第82-85页
        4.2.1 高速铁路焊缝有限元模型第82-83页
        4.2.2 焊缝处轮轨滚动接触分析第83-85页
    4.3 关键参数对焊接接头处轮轨力的影响第85-90页
        4.3.1 列车运行速度第86-87页
        4.3.2 焊缝处钢轨平直度第87-90页
    4.4 焊接接头处轴箱加速度响应分析第90-94页
        4.4.1 时域分析第90-92页
        4.4.2 频域分析第92-94页
    4.5 本章小节第94-96页
5 直线周期性短波不平顺区段高速轮轨瞬态响应分析第96-118页
    5.1 高速铁路直线区段钢轨波磨第96-107页
        5.1.1 钢轨Pinned-Pinned振动模态分析第96-98页
        5.1.2 牵引力矩计算及施加第98-100页
        5.1.3 通过频率对轨道-车辆系统性能影响第100-104页
        5.1.4 牵引比对波磨发展的影响第104-107页
    5.2 高速铁路直线区段打磨刀痕第107-115页
        5.2.1 钢轨打磨表面实测数据分析第108-109页
        5.2.2 打磨刀痕有限元仿真模型第109-110页
        5.2.3 打磨刀痕区段轨道-车辆系统响应分析第110-115页
    5.3 本章小节第115-118页
6 高速铁路曲线轨道钢轨波磨研究第118-136页
    6.1 高速铁路曲线轨道及波磨情况第118-120页
    6.2 曲线轨道-车辆系统频响分析第120-124页
        6.2.1 轮对频响分析第120-122页
        6.2.2 曲线轨道模态分析第122-124页
    6.3 曲线波磨区段高速轮轨瞬态响应分析第124-133页
        6.3.1 曲线轨道波磨模型及计算第124-127页
        6.3.2 导向轮和非导向轮对比第127-130页
        6.3.3 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第130-133页
    6.4 曲线轨道轮轨蠕滑分析第133-135页
    6.5 本章小节第135-13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6-140页
    7.1 主要结论第136-13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37-138页
    7.3 展望第138-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5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50-15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藏高原“敏感区”地表通量、水汽输送结构对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异常降水的综合影响特征
下一篇: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在列车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