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高原地表感热、潜热与大气热源影响问题 | 第11-13页 |
1.2.2 长江流域降水与高原对流系统影响的关联性问题 | 第13-14页 |
1.2.3 长江流域梅雨期降水过程与水汽输送结构影响问题 | 第14-17页 |
1.2.4 高原地气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17-18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9-22页 |
1.4.1 章节安排 | 第19-20页 |
1.4.2 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资料介绍 | 第22-24页 |
2.2 研究方法介绍 | 第24-26页 |
2.2.1 水汽输送结构相关的副高脊线的判识方案 | 第24页 |
2.2.2 相关分析 | 第24-25页 |
2.2.3 异常指数计算方法 | 第25页 |
2.2.4 趋势分析 | 第25页 |
2.2.5 水汽输送通量与相关矢量 | 第25-26页 |
2.2.6 高原热源的计算 | 第26页 |
2.3 模式介绍 | 第26-30页 |
2.3.1 FLEXPART粒子扩散模式 | 第26页 |
2.3.2 中尺度WRF模式 | 第26-30页 |
第三章 高原地表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30-42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高原地表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0-35页 |
3.2.1 高原年平均地表通量的空间分布 | 第30-31页 |
3.2.2 高原各个季节地表通量的空间分布 | 第31-33页 |
3.2.3 高原地表通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33-35页 |
3.3 高原地表通量的EOF分析 | 第35-39页 |
3.3.1 高原年平均地表通量的EOF分析 | 第35-38页 |
3.3.2 高原夏季地表通量的EOF分析 | 第38-39页 |
3.4 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通量“强信号”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联系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长江中下游梅雨带降水及其暴雨频数时空分布特征 | 第42-44页 |
4.3 长江中下游梅雨带异常降水与高原东南缘地表潜热“强信号”上游“敏感区” | 第44-47页 |
4.4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强信号”与高原下游降水异常相关特征 | 第47-50页 |
4.5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强信号”与高原下游降水过程 | 第50-52页 |
4.6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水汽输送结构与长江中下游降水的联系 | 第54-68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东亚区域暖湿气流输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降水的年际变化相关特征 | 第54-57页 |
5.3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水汽状况及其暖湿气流结构的关联性 | 第57-58页 |
5.4 水汽输送相关的副热带高压脊线新指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降水相关的气候特征 | 第58-61页 |
5.5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与副热带高压脊线相关的气候特征 | 第61-63页 |
5.6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与高原主体视热源、水汽输送对长江中下游降水过程的影响特征 | 第63-66页 |
5.7 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的敏感试验研究 | 第68-90页 |
6.1 引言 | 第68页 |
6.2 模式和试验设计 | 第68-71页 |
6.2.1 FLEXPART粒子扩散模式试验设计 | 第68-69页 |
6.2.2 中尺度WRF模式试验设计 | 第69-71页 |
6.3 控制试验模拟结果 | 第71-74页 |
6.3.1 FLEXPART粒子扩散模式结果 | 第71-72页 |
6.3.2 WRF模拟结果 | 第72-74页 |
6.4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敏感试验模拟结果 | 第74-81页 |
6.4.1 地表潜热敏感试验模式响应特征 | 第74-75页 |
6.4.2 降水场变化特征 | 第75-77页 |
6.4.3 水汽输送结构特征 | 第77-78页 |
6.4.4 关键影响区垂直环流结构特征 | 第78-79页 |
6.4.5 关键影响区云结构特征 | 第79-81页 |
6.5 长江中下游异常降水过程相关影响因子的模拟实验 | 第81-88页 |
6.5.1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地表潜热敏感试验与分析 | 第81-83页 |
6.5.2 高原东南缘“敏感区”水汽敏感试验与分析 | 第83-88页 |
6.6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90-9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90-93页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93-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个人简介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