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18-20页 |
1.2.1 以“广州市”为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1.2.2 以“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 | 第19页 |
1.2.3 以“永庆坊”为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23-44页 |
2.1 历史街区微改造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概述 | 第23-35页 |
2.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微改造的概念 | 第23-24页 |
2.1.3 历史街区微改造的策略 | 第24-27页 |
2.1.4 国际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2.1.5 国内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2.1.6 国内外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33页 |
2.1.7 国内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的情况 | 第33-35页 |
2.2 相关案例 | 第35-43页 |
2.2.1 乌镇 | 第35-37页 |
2.2.2 三坊七巷 | 第37-39页 |
2.2.3 佛山岭南天地 | 第39-41页 |
2.2.4 不同案例保护与利用方式对比 | 第41-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广州市历史街区微改造保护与利用的策略研究 | 第44-54页 |
3.1 保护与利用的相互关系 | 第44-46页 |
3.1.1 保护是利用的前提 | 第44页 |
3.1.2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 第44-45页 |
3.1.3 保护与利用的对立 | 第45-46页 |
3.2 保护与利用的原则 | 第46-49页 |
3.2.1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6-47页 |
3.2.2 适应性原则 | 第47-48页 |
3.2.3 整体性原则 | 第48页 |
3.2.4 多样性原则 | 第48-49页 |
3.3 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 第49-53页 |
3.3.1 以传承文化为核心 | 第49-51页 |
3.3.2 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依归 | 第51页 |
3.3.3 以发展经济为手段 | 第51-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永庆坊微改造保护与利用的实践 | 第54-86页 |
4.1 永庆坊的总体情况 | 第54-57页 |
4.1.1 永庆坊微改造的背景 | 第54-56页 |
4.1.2 永庆坊微改造后的情况 | 第56-57页 |
4.2 永庆坊的自身价值 | 第57-59页 |
4.3 永庆坊微改造后的功能属性 | 第59-62页 |
4.4 永庆坊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 第62-69页 |
4.5 永庆坊微改造后的历史文化保护 | 第69-73页 |
4.5.1 永庆坊的历史背景 | 第69-71页 |
4.5.2 永庆坊的历史保护情况 | 第71-73页 |
4.6 永庆坊微改造后的业态分析 | 第73-75页 |
4.7 永庆坊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矛盾 | 第75-84页 |
4.7.1 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 | 第76-78页 |
4.7.2 原有历史街区风貌的破坏 | 第78-83页 |
4.7.3 街区的社会认同感下降 | 第83-84页 |
4.7.4 与文化传承的冲突 | 第8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5章 永庆坊微改造保护与利用的认知评价 | 第86-107页 |
5.1 永庆坊调查问卷说明 | 第86-88页 |
5.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第87页 |
5.1.2 调查方法及说明 | 第87-88页 |
5.2 使用者人口特征分析 | 第88-92页 |
5.2.1 使用者在工作日与周末占比分析 | 第88-89页 |
5.2.2 使用者的性别分析 | 第89-91页 |
5.2.3 使用者的年龄段分析 | 第91-92页 |
5.3 游客眼中的永庆坊 | 第92-96页 |
5.3.1 行为活动特征 | 第92-93页 |
5.3.2 对永庆坊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评价 | 第93-94页 |
5.3.3 对永庆坊性质的认知 | 第94页 |
5.3.4 在永庆坊的消费情况 | 第94-95页 |
5.3.5 对永庆坊历史文化保护的认知 | 第95页 |
5.3.6 小结:游客对永庆坊保护与利用的情况较为不满 | 第95-96页 |
5.4 本地居民眼中的永庆坊 | 第96-100页 |
5.4.1 行为活动特征 | 第96-97页 |
5.4.2 对永庆坊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评价 | 第97-98页 |
5.4.3 对永庆坊性质的认知 | 第98页 |
5.4.4 在永庆坊的消费情况 | 第98-99页 |
5.4.5 对永庆坊历史文化保护的认知 | 第99页 |
5.4.6 小结:本地居民对保护的要求更高 | 第99-100页 |
5.5 使用者对永庆坊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及氛围的认知 | 第100-101页 |
5.6 商铺经营者眼中的永庆坊 | 第101-106页 |
5.6.1 经营与开发利用情况 | 第102页 |
5.6.2 经营与历史保护理念 | 第102-103页 |
5.6.3 对永庆坊保护与利用的整体认知 | 第103-104页 |
5.6.4 小结:商铺经营者历史保护意识较强,但利益为先 | 第104-10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6章 永庆坊微改造保护与利用的经验总结 | 第107-123页 |
6.1 永庆坊微改造建筑技术层面经验总结 | 第107-113页 |
6.1.1 建筑的保护利用 | 第107-108页 |
6.1.2 建筑的结构加固 | 第108-110页 |
6.1.3 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法的使用 | 第110-111页 |
6.1.4 针对性的空间设计 | 第111-112页 |
6.1.5 设计与施工的互动 | 第112-113页 |
6.2 永庆坊微改造运营管理层面经验总结 | 第113-119页 |
6.2.1 客群的选择 | 第113-114页 |
6.2.2 运营的模式 | 第114-116页 |
6.2.3 业态的选择 | 第116-118页 |
6.2.4 租金的设置 | 第118页 |
6.2.5 与居民的协调 | 第118-119页 |
6.3 永庆坊微改造政府的作用 | 第119-122页 |
6.3.1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合作 | 第119-120页 |
6.3.2 健全历史街区改造相关法律法规 | 第120-121页 |
6.3.3 持续观察,动态更新 | 第121-12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0页 |
附录1 :永庆坊调查问卷(本地居民) | 第130-133页 |
附录2 :永庆坊调查问卷(游客) | 第133-136页 |
附录3 :永庆坊调查问卷(商铺经营者) | 第136-138页 |
附录4 :永庆坊图纸 | 第138-143页 |
附录5 :粤剧艺术博物馆周边建筑改造学生作业 | 第143-158页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
附件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