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0-23页 |
1.1.1 工业的调整与衰退 | 第20-21页 |
1.1.2 创新产业的兴起 | 第21页 |
1.1.3 现阶段相关领域在交往空间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1.2 基本概念阐述 | 第23-35页 |
1.2.1 工业遗产 | 第23-27页 |
1.2.2 创意产业园 | 第27-3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35-36页 |
1.3.1 创意产业及创意产业园理论研究 | 第35页 |
1.3.2 公共交往空间理论研究 | 第35-36页 |
1.3.3 相关领域研究 | 第36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36-3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38-40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二章 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公共交往空间认知 | 第41-50页 |
2.1 相关改造中的园区功能及需求转变 | 第41-44页 |
2.1.1 园区功能的转变 | 第41-43页 |
2.1.2 园区从业者的转变 | 第43页 |
2.1.3 园区公共交往空间需求的转变 | 第43-44页 |
2.2 交往与交往空间 | 第44-48页 |
2.2.1 交往的概念 | 第44-45页 |
2.2.2 交往的作用 | 第45-46页 |
2.2.3 交往的种类 | 第46-47页 |
2.2.4 交往空间的定义与特点 | 第47-48页 |
2.3 园区公共交往空间的界定 | 第48-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实际案例公共交往空间调查研究 | 第50-80页 |
3.1 调研案例综述 | 第50-51页 |
3.1.1 调研案例的选择标准 | 第50页 |
3.1.2 调研方法 | 第50页 |
3.1.3 调研案例基本信息 | 第50-51页 |
3.2 调研案例分析 | 第51-77页 |
3.2.1 北京798创意产业园 | 第51-58页 |
3.2.2 莱锦创意产业园 | 第58-64页 |
3.2.3 广州T.I.T创意产业园 | 第64-72页 |
3.2.4 广州羊城创意产业园 | 第72-77页 |
3.3 调研案例公共交往空间综合分析 | 第77-79页 |
3.3.1 公共交往空间种类方面 | 第77页 |
3.3.2 各类型交往空间方面 | 第77-78页 |
3.3.3 功能设施 | 第78-79页 |
3.3.4 存在问题 | 第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工业遗产创意产业园中使用者与交往活动特征 | 第80-99页 |
4.1 交往空间使用者及交往对象构成 | 第80-84页 |
4.1.1 交往空间使用者构成 | 第80-83页 |
4.1.2 交往活动的参与人员属性 | 第83页 |
4.1.3 交往活动的参与人员数量 | 第83-84页 |
4.2 交往活动特征 | 第84-95页 |
4.2.1 交往空间使用频率与使用者交往意愿 | 第84-85页 |
4.2.2 交往活动的时间分布与时长 | 第85-88页 |
4.2.3 交往活动的内容 | 第88-89页 |
4.2.4 交往空间使用强度 | 第89-95页 |
4.3 交往活动的限制因素 | 第95页 |
4.3.1 生理制约 | 第95页 |
4.3.2 结构制约 | 第95页 |
4.3.3 管理制约 | 第95页 |
4.4 使用者心理特征及空间需求 | 第95-98页 |
4.4.1 使用者心理特征 | 第95-96页 |
4.4.2 使用者空间需求 | 第96-9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五章 园区公共交往空间设计策略 | 第99-141页 |
5.1 公共交往空间规划层面设计策略 | 第99-114页 |
5.1.1 园区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原则 | 第99-104页 |
5.1.2 公共交往空间分布模式 | 第104-106页 |
5.1.3 公共交往空间规划设计 | 第106-111页 |
5.1.4 公共交往空间周边功能设施的设置 | 第111-114页 |
5.2 各类型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 第114-132页 |
5.2.1 街道及其附属空间 | 第114-123页 |
5.2.2 广场空间 | 第123-128页 |
5.2.3 庭院空间 | 第128-132页 |
5.2.4 草坪 | 第132页 |
5.3 公共交往空间整体氛围的营造 | 第132-139页 |
5.3.1 公共交往空间中色彩与材质的选择 | 第133-136页 |
5.3.2 营造良好的植物水体景观环境 | 第136-138页 |
5.3.3 增加具有艺术感的景观小品与细节 | 第138页 |
5.3.4 增加园区设施 | 第138-13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天宁一号”改造项目交往空间设计实例 | 第141-156页 |
6.1 项目背景 | 第141-142页 |
6.2 “天宁一号”交往空间现状及问题 | 第142-147页 |
6.2.1 “天宁一号”一期概况 | 第142-143页 |
6.2.2 交往空间现状 | 第143-145页 |
6.2.3 现状问题小结 | 第145-147页 |
6.3 “天宁一号”二期工程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 第147-154页 |
6.3.1 交往空间功能设计 | 第147-149页 |
6.3.2 公共交往空间的开放性设计 | 第149-151页 |
6.3.3 各类型公共交往空间设计 | 第151-153页 |
6.3.4 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 | 第153-15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4-1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6-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2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162-1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6-167页 |
致谢 | 第167-168页 |
附件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