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SAE项目驾控布局及踏板装置逆向工程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8页 |
1.3 FSAE项目概述 | 第8-10页 |
1.3.1 FSAE项目发展历程 | 第8-9页 |
1.3.2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概况 | 第9-10页 |
1.4 逆向工程技术 | 第10-13页 |
1.4.1 技术概况 | 第10-11页 |
1.4.2 逆向工程技术分类 | 第11页 |
1.4.3 工业领域应用 | 第11-12页 |
1.4.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节安排 | 第13-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三维测量方案及点云数据获取 | 第15-29页 |
2.1 三维测量技术 | 第15-21页 |
2.1.1 三维测量技术分类 | 第15-16页 |
2.1.2 三坐标测量技术 | 第16-17页 |
2.1.3 光学三维测量技术 | 第17-20页 |
2.1.4 结构光三维测量原理 | 第20-21页 |
2.2 三维测量方案 | 第21-26页 |
2.2.1 Win3DD单目三维扫描仪 | 第21-22页 |
2.2.2 测量系统标定 | 第22-25页 |
2.2.3 制定扫描策略 | 第25-26页 |
2.3 点云数据的获取 | 第26-28页 |
2.3.1 扫描前表面处理 | 第26页 |
2.3.2 标志点布置 | 第26-27页 |
2.3.3 获取初始点云数据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踏板装置逆向建模 | 第29-35页 |
3.1 Geomagic软件在逆向建模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3.2 点云数据的预处理 | 第30-32页 |
3.2.1 渲染和滤除噪声点 | 第30页 |
3.2.2 多视角点云的拼合 | 第30-31页 |
3.2.3 数据补缺和精简 | 第31页 |
3.2.4 封装 | 第31-32页 |
3.3 制动踏板实体模型重建 | 第32-34页 |
3.3.1 领域划分及坐标建立 | 第32-33页 |
3.3.2 提取特征线与创建特征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车架逆向设计及驾控布局研究 | 第35-45页 |
4.1 车架逆向设计 | 第35-38页 |
4.1.1 车架逆向工程模型 | 第35-36页 |
4.1.2 车架逆向设计 | 第36-38页 |
4.2 赛车驾控布局设计 | 第38-41页 |
4.2.1 驾驶舱设计 | 第38-39页 |
4.2.2 方向盘布置 | 第39-40页 |
4.2.3 踏板装置布置 | 第40-41页 |
4.2.4 座椅布置 | 第41页 |
4.3 人体模型导入及校核 | 第41-44页 |
4.3.1 整体布局的校核 | 第41-43页 |
4.3.2 眼椭圆的校核 | 第43-44页 |
4.4 赛车车身造型设计 | 第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静力学分析及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 | 第45-55页 |
5.1 有限元法的理论和方法 | 第45-46页 |
5.1.1 弹性力学的基本假定 | 第45页 |
5.1.2 单元分析法和整体分析法 | 第45-46页 |
5.2 ANSYS软件及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46-47页 |
5.2.1 ANSYS软件介绍 | 第46页 |
5.2.2 有限元分析步骤 | 第46-47页 |
5.3 有限元模型的前处理 | 第47-49页 |
5.3.1 车架有限元模型 | 第47-48页 |
5.3.2 材料定义 | 第48页 |
5.3.3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8页 |
5.3.4 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5.4 弯曲工况下车架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49-51页 |
5.5 快速成型技术的应用 | 第51-54页 |
5.5.1 快速成型技术简介 | 第51页 |
5.5.2 车架及踏板装置的3D打印模型 | 第51-5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5-57页 |
6.1 总结 | 第55页 |
6.2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