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产品及产品创新理论 | 第14-15页 |
1.2.2 Kano模型法 | 第15-16页 |
1.2.3 STP理论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汽车充电设备需求 | 第19-29页 |
2.1 汽车充电设备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2.2 充电设备使用现状 | 第20-22页 |
2.3 充电设备的客户需求 | 第22-25页 |
2.3.1 电网公司需求分析 | 第22-24页 |
2.3.2 社会运营商需求分析 | 第24-25页 |
2.3.3 充电设备市场的价格变化 | 第25页 |
2.4 充电设备的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T公司产品现状及问题 | 第29-39页 |
3.1 T公司的历史及现状 | 第29-30页 |
3.2 T公司目前产品现状 | 第30-31页 |
3.3 T公司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3.1 结构设计的缺陷 | 第31-32页 |
3.3.2 系统设计的缺陷 | 第32-33页 |
3.3.3 功能设计的缺陷 | 第33-34页 |
3.3.4 软件平台的缺陷 | 第34页 |
3.4 T公司产品未来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3.4.1 技术路线储备不足 | 第34-35页 |
3.4.2 换电技术和方案研发不足 | 第35-36页 |
3.4.3 T公司从能力建设上没有匹配到新的商业模式需求 | 第36-37页 |
3.5 原因分析 | 第37-38页 |
3.5.1 电力系统产品设计思路禁锢 | 第37页 |
3.5.2 产品管理薄弱 | 第37-3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T公司产品升级的潜力分析 | 第39-50页 |
4.1 | 第40-42页 |
4.1.1 研发理念的分析 | 第40-41页 |
4.1.2 研发资源的分析 | 第41页 |
4.1.3 研发流程的分析 | 第41-42页 |
4.2 系统设计潜力分析 | 第42-44页 |
4.2.1 平台建设的分析 | 第42-43页 |
4.2.2 产品结构设计部分的分析 | 第43页 |
4.2.3 产品功能重新定义及功能实现方式的讨论 | 第43-44页 |
4.3 生产潜力分析 | 第44-45页 |
4.3.1 生产产能的分析 | 第44页 |
4.3.2 生产可拓展性分析 | 第44-45页 |
4.4 市场特性分析 | 第45-47页 |
4.4.1 产品可靠性的分析 | 第45-46页 |
4.4.2 产品支付便捷性分析 | 第46页 |
4.4.3 产品成本和市场定价分析 | 第46-47页 |
4.5 同类产品的性能分析 | 第47-48页 |
4.5.1 对标电网系友商的能力和市场定位分析 | 第47-48页 |
4.5.2 对标非电网友商的能力和市场定位分析 | 第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产品升级方案 | 第50-59页 |
5.1 产品升级方案的目标 | 第50-51页 |
5.2 产品升级目标 | 第51-54页 |
5.2.1 提高产品性能,坚定用户使用的信心 | 第51-52页 |
5.2.2 降低成本,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 第52-53页 |
5.2.3 提高支付便利性 | 第53-54页 |
5.2.4 结合智慧城市的概念进行拓展和延伸。 | 第54页 |
5.3 产品升级策略 | 第54-58页 |
5.3.1 提高产品性能,坚定用户使用的信心 | 第54-55页 |
5.3.2 降低成本,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 | 第55-56页 |
5.3.3 提高支付便利性 | 第56-57页 |
5.3.4 研发打造智慧充电桩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T公司产品升级的实施与保障 | 第59-74页 |
6.1 研发与技术能力建设 | 第59-65页 |
6.1.1 加强研发结构设计能力 | 第59-61页 |
6.1.2 加强产品研发与标准化工艺研究 | 第61-64页 |
6.1.3 持续加大软件技术与信息系统投入 | 第64-65页 |
6.2 供应链、生产能力建设 | 第65-68页 |
6.2.1 建立供应链信息系统建设并持续优化 | 第65-66页 |
6.2.2 供应链管理人才引进 | 第66-67页 |
6.2.3 供应链协同创新 | 第67页 |
6.2.4 加强柔性生产能力 | 第67-68页 |
6.3 人才与文化建设 | 第68-70页 |
6.3.1 组织与人才规划 | 第68-69页 |
6.3.2 打造匹配新业务的组织文化 | 第69-70页 |
6.4 激励与考核机制建设 | 第70-74页 |
6.4.1 激励机制 | 第70-72页 |
6.4.2 考核机制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附件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