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三、研究方案 | 第19-22页 |
(一)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二)研究关键问题与创新性分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相关理论阐释 | 第22-33页 |
一、微平台的内涵与种类 | 第22-26页 |
(一)微平台的内涵 | 第22-23页 |
(二)微平台的种类 | 第23-26页 |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26-27页 |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种类 | 第27-28页 |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特点 | 第28-30页 |
三、相关理论阐释 | 第30-33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30-31页 |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31页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第31-32页 |
(四)大众传播学理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使用现状调查与满意度分析 | 第33-56页 |
一、调查流程的设计与实施统计 | 第33-40页 |
(一)访谈对象、流程与实施 | 第33-34页 |
(二)问卷设计、信效度分析及其统计 | 第34-40页 |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使用现状对比分析 | 第40-47页 |
(一)官方主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对比分析 | 第40-45页 |
(二)高校分微信公众号使用现状对比分析 | 第45-46页 |
(三)服务号等微平台的使用现状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三、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的满意度现状分析 | 第47-56页 |
(一)问卷调查的人口学统计 | 第47-48页 |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8-56页 |
第四章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 第56-87页 |
一、理念滞后,认识不足 | 第56-68页 |
(一)滞后于时代进步 | 第56-59页 |
(二)滞后于科技创新 | 第59-61页 |
(三)滞后于教育变革 | 第61-65页 |
(四)滞后于学生发展 | 第65-68页 |
二、思路不明,供给欠佳 | 第68-76页 |
(一)缺乏精准意识,定位不准 | 第68-70页 |
(二)缺乏创新思维,特色不明 | 第70-72页 |
(三)缺乏问题导向,黏性不强 | 第72-74页 |
(四)缺乏主客协调,协同不畅 | 第74-76页 |
三、保障不力,效能不佳 | 第76-81页 |
(一)组织机制不健全,缺乏合力 | 第77-78页 |
(二)队伍建设不到位,能力不足 | 第78-80页 |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力 | 第80-81页 |
四、质量不佳,黏性不强 | 第81-87页 |
(一)标题呆板,引力不够 | 第81-83页 |
(二)题材欠佳,形式单一 | 第83-84页 |
(三)内容枯燥,黏性较差 | 第84-87页 |
第五章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微平台建设策略 | 第87-114页 |
一、紧跟时代,创新理念 | 第87-91页 |
(一)创新为魂 | 第87-88页 |
(二)特色为先 | 第88-89页 |
(三)精准为核 | 第89-90页 |
(四)耦合为要 | 第90页 |
(五)服务为旨 | 第90-91页 |
二、明确思路,把握方向 | 第91-94页 |
(一)坚持“精准供给”,满足个性发展 | 第91-92页 |
(二)坚持“问题导向”,厘清模糊认识 | 第92-93页 |
(三)坚持“用户思维”,增强平台功效 | 第93-94页 |
(四)坚持“主客协同”,促进感情交融 | 第94页 |
三、分类推进,提高效能 | 第94-98页 |
(一)微教育平台——动态生成,融合共生 | 第94-96页 |
(三)微管理平台——多元融合,层级递进 | 第96-97页 |
(四)微服务平台——个性多样,适用贴心 | 第97-98页 |
四、质量为上,打造精品 | 第98-106页 |
(一)关注热点,凝练标题 | 第99-100页 |
(二)针对需求,精选题材 | 第100-102页 |
(三)精编内容,挖掘深度 | 第102-103页 |
(四)贴近生活,锤炼语言 | 第103-105页 |
(五)多元融合,拓展载体 | 第105-106页 |
五、机制健全,保障有力 | 第106-114页 |
(一)组织健全,协同共进 | 第106-108页 |
(二)队伍齐备,德才兼备 | 第108-111页 |
(三)制度完善,保障有力 | 第111-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