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病毒病(脓病)论文

家蚕二分浓核病毒基因中特征性加尾序列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1.1 家蚕二分浓核病毒的研究概况第13-14页
    1.2 家蚕二分浓核病毒基因组VD1的结构特点第14-15页
    1.3 多聚腺苷酸化的研究第15-18页
        1.3.1 多聚腺苷酸化的形成过程第16-17页
        1.3.2 多聚腺苷酸化的调控机制第17页
        1.3.3 多聚腺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第17-18页
    1.4 多聚腺苷酸化信号的应用第18-20页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20-21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1.6.1 研究内容第21-23页
        1.6.2 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BDVpA对可视化蛋白表达的影响第24-40页
    2.1 材料和试剂第24-27页
        2.1.1 菌株、质粒及细胞系第24页
        2.1.2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第24-27页
        2.1.3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第27页
    2.2 BDVpA序列分析与实验构思第27-28页
    2.3 实验方法第28-36页
        2.3.1 外源gfp瞬时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第28-32页
        2.3.2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32-33页
        2.3.3 昆虫细胞的培养第33-34页
        2.3.4 昆虫细胞的转染与观察第34-36页
    2.4 结果及分析第36-38页
        2.4.1 外源gfp瞬时表达质粒第36-37页
        2.4.2 BDVpA对GFP表达的影响第37-38页
    2.5 讨论与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BDVpA对荧光素酶表达的影响第40-51页
    3.1 材料和试剂第40-41页
        3.1.1 菌株、质粒及细胞系第40页
        3.1.2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第40-41页
        3.1.3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第41页
    3.2 实验方法第41-45页
        3.2.1 荧光素报告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第41-43页
        3.2.2 昆虫细胞的共转染第43-44页
        3.2.3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第44-45页
    3.3 结果及分析第45-49页
        3.3.1 评估BDVpA活性的报告质粒第45-46页
        3.3.2 BDVpA在不同启动子调控下的活性第46-49页
        3.3.3 BDVpA在不同细胞系中的活性第49页
    3.4 讨论与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BDVpA对转录水平的调控第51-61页
    4.1 材料和试剂第51-52页
        4.1.1 菌株、质粒及细胞系第51页
        4.1.2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第51-52页
        4.1.3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第52页
    4.2 实验方法第52-56页
        4.2.1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及合成第52-53页
        4.2.2 昆虫细胞的转染第53页
        4.2.3 转染细胞总RNA的提取第53-54页
        4.2.4 转染细胞cDNA的合成第54-55页
        4.2.5 cDNA的real-timeqPCR反应第55-56页
    4.3 结果及分析第56-60页
        4.3.1 转染细胞总RNA的鉴定第56-57页
        4.3.2 不同细胞系中BDVpA对转录水平的影响第57-59页
        4.3.3 不同启动子调控下BDVpA对转录水平的影响第59-60页
    4.4 讨论与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BDVpA核心功能区域的鉴定第61-70页
    5.1 材料和试剂第61页
        5.1.1 菌株、质粒及细胞系第61页
        5.1.2 主要试剂和溶液的配制第61页
        5.1.3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第61页
    5.2 实验方法第61-63页
        5.2.1 不同长度BDVpA报告质粒的构建及鉴定第61-62页
        5.2.2 昆虫细胞的共转染第62-63页
        5.2.3 双荧光素酶活性的检测第63页
    5.3 结果及分析第63-68页
        5.3.1 包含特征性序列且长度不同的BDVpA报告质粒第63-64页
        5.3.2 不同长度的BDVpA在不同细胞系中的活性第64-68页
    5.4 讨论与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0-73页
    6.1 主要总结第70-71页
    6.2 工作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1页
致谢第81-8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3页
参与的研究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mNPV orf60及宿主蛋白SQSTM1/p62在自噬中的功能初探
下一篇:家蚕Hemolin蛋白与酚氧化酶在免疫过程中的相互关系